當前位置:主頁 > 鄉(xiang) 土文化 >
時間:2020-05-29 | 欄目:鄉(xiang) 土文化 | 點擊:次
焦裕祿精神樹立豐(feng) 碑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沒有死,他將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裏。”
這段話摘自1966年2月7日發表於(yu) 《人民日報》的一篇長篇通訊。催人淚下的數萬(wan) 字長文,讓全國人民牢牢記住了一個(ge) 名字:焦裕祿。
1962年,焦裕祿受組織委派,來到蘭(lan) 考縣擔任縣委第二書(shu) 記。這個(ge) 位於(yu) 黃河岸邊的縣城,風沙、鹽堿和內(nei) 澇作為(wei) “三害”,廣為(wei) 人知。上任之時,蘭(lan) 考境內(nei) 的沙堿地占縣域總麵積的百分之六十九以上。全縣的糧食產(chan) 量下降到曆史的最低水平。
這組照片廣為(wei) 流傳(chuan) ,還曾印上郵票。
照片中焦裕祿身後的那棵樹苗,在後來改換了蘭(lan) 考的天地。
這棵樹苗,名為(wei) 泡桐。這種速生樹種,幼年生長極快,而且樹葉肥大,是焦裕祿眼中抗擊風沙的絕佳武器。
1965年,依靠焦裕祿和蘭(lan) 考人民的共同努力,全縣最大的風口張莊迎來了第一個(ge) 豐(feng) 收年,全村小麥畝(mu) 產(chan) 從(cong) 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其它村莊的糧食也大幅度增產(chan) 。
然而,在全縣人民一片歡欣鼓舞之時,長期廢寢忘食的工作,卻擊垮了焦裕祿的身體(ti) 。焦裕祿肝癌病發逝世,終年42歲。臨(lin) 終前,他對組織上的唯一請求,就是死後能埋在蘭(lan) 考縣的土地上,看著這裏的風沙和鹽堿地得到成功治理。
木刻版畫傳(chuan) 承家國情懷
這是一組閃耀著刀筆鋒芒的木刻版畫作品,全部以魯迅的作品為(wei) 內(nei) 容,顯示出直麵現實的勇氣和新文化運動的理想。
這位深得魯迅欣賞的木刻版畫創作者,就是蘭(lan) 考人劉峴。
抗日戰場炮火連天。而在延安窯洞微弱的燈光下,劉峴夜以繼日地創作出了《保衛黃河》、《收複失地》等一大批反映抗戰和邊區生活的作品,極大地鼓舞了抗戰軍(jun) 民的士氣。1939年11月,劉峴把手工裝訂的木刻集呈送給中央領導同誌。幾天之後,毛主席專(zhuan) 門為(wei) 他題詞:“劉峴同誌來邊區時間不久,已有了許多作品,希望繼續努力,為(wei) 創造中華民族的新藝術而奮鬥”。
自此,劉峴在半個(ge) 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始終堅持著現實主義(yi) 的創作道路,用數千幅版畫作品記錄著中國革命和發展的時代篇章。
1984年,劉峴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ang) 蘭(lan) 考縣。劉峴在晚年始終沒有停止創作,直到生命的盡頭。
麒麟舞騰躍祈福迎祥
製作泥磚模子,用紙和布糊上數十層,待風幹後取下上色。這種繁瑣而古老的製作工藝,整個(ge) 流程需要六十多個(ge) 步驟。
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麒麟舞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宋長為(wei) 這種民俗舞蹈精心準備的道具。
2008年,由蘭(lan) 考縣申請的麒麟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侯學陽,郭店村麒麟舞的第十一代傳(chuan) 承人。他親(qin) 身經曆了蘭(lan) 考麒麟舞的創新和發展。
2017年,中國首屆“麒麟王”爭(zheng) 霸賽在深圳舉(ju) 辦,蘭(lan) 考縣政府組織縣裏最優(you) 秀的麒麟舞隊伍參加了此次盛會(hui) 。侯學陽就在其中。為(wei) 了應對此次比賽,侯學陽和團隊決(jue) 定,恢複傳(chuan) 統麒麟舞中的“登高望月”。
這是麒麟舞表演中難度係數極高的一個(ge) 經典動作。龐大的麒麟突然跳上桌子,麟尾高高地舉(ju) 起麟頭。整個(ge) 動作一氣嗬成,驚險而富有衝(chong) 擊力。
經過激烈的角逐,蘭(lan) 考麒麟舞表演隊在24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得金獎。
泡桐樹承接時代新篇
20世紀80年代,一位偶然來到蘭(lan) 考的上海樂(le) 器師傅發現,蘭(lan) 考人一直用來做鼓風機風箱的泡桐板材,十分適宜做樂(le) 器。由此,蘭(lan) 考縣政府開始調整產(chan) 業(ye) ,依靠樂(le) 器製作,打造屬於(yu) 這裏的文化名片。
在蘭(lan) 考縣政府的支持下,一批當地的製琴企業(ye) 通過標準化研發,讓原本很難通過流水線生產(chan) 的一些民族樂(le) 器,達到批量生產(chan) 的規模。現在,全縣注冊(ce) 的古琴生產(chan) 企業(ye) 將近兩(liang) 百家。
張莊村,焦裕祿當年治理風沙的第一站。這裏緊鄰黃河,是當時蘭(lan) 考最大的一個(ge) 風口。而現在,張莊變成了遊客交口稱讚的景點,這裏的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在蘭(lan) 考大地上,更多自強不息的奮鬥故事仍在繼續。泡桐依依的樹影下,蘭(lan) 考人用不畏艱難的頑強意誌,演繹著這片土地最壯美的和弦。
焦裕祿精神樹立豐(feng) 碑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沒有死,他將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裏。”
這段話摘自1966年2月7日發表於(yu) 《人民日報》的一篇長篇通訊。催人淚下的數萬(wan) 字長文,讓全國人民牢牢記住了一個(ge) 名字:焦裕祿。
1962年,焦裕祿受組織委派,來到蘭(lan) 考縣擔任縣委第二書(shu) 記。這個(ge) 位於(yu) 黃河岸邊的縣城,風沙、鹽堿和內(nei) 澇作為(wei) “三害”,廣為(wei) 人知。上任之時,蘭(lan) 考境內(nei) 的沙堿地占縣域總麵積的百分之六十九以上。全縣的糧食產(chan) 量下降到曆史的最低水平。
這組照片廣為(wei) 流傳(chuan) ,還曾印上郵票。
照片中焦裕祿身後的那棵樹苗,在後來改換了蘭(lan) 考的天地。
這棵樹苗,名為(wei) 泡桐。這種速生樹種,幼年生長極快,而且樹葉肥大,是焦裕祿眼中抗擊風沙的絕佳武器。
1965年,依靠焦裕祿和蘭(lan) 考人民的共同努力,全縣最大的風口張莊迎來了第一個(ge) 豐(feng) 收年,全村小麥畝(mu) 產(chan) 從(cong) 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其它村莊的糧食也大幅度增產(chan) 。
然而,在全縣人民一片歡欣鼓舞之時,長期廢寢忘食的工作,卻擊垮了焦裕祿的身體(ti) 。焦裕祿肝癌病發逝世,終年42歲。臨(lin) 終前,他對組織上的唯一請求,就是死後能埋在蘭(lan) 考縣的土地上,看著這裏的風沙和鹽堿地得到成功治理。
木刻版畫傳(chuan) 承家國情懷
這是一組閃耀著刀筆鋒芒的木刻版畫作品,全部以魯迅的作品為(wei) 內(nei) 容,顯示出直麵現實的勇氣和新文化運動的理想。
這位深得魯迅欣賞的木刻版畫創作者,就是蘭(lan) 考人劉峴。
抗日戰場炮火連天。而在延安窯洞微弱的燈光下,劉峴夜以繼日地創作出了《保衛黃河》、《收複失地》等一大批反映抗戰和邊區生活的作品,極大地鼓舞了抗戰軍(jun) 民的士氣。1939年11月,劉峴把手工裝訂的木刻集呈送給中央領導同誌。幾天之後,毛主席專(zhuan) 門為(wei) 他題詞:“劉峴同誌來邊區時間不久,已有了許多作品,希望繼續努力,為(wei) 創造中華民族的新藝術而奮鬥”。
自此,劉峴在半個(ge) 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始終堅持著現實主義(yi) 的創作道路,用數千幅版畫作品記錄著中國革命和發展的時代篇章。
1984年,劉峴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ang) 蘭(lan) 考縣。劉峴在晚年始終沒有停止創作,直到生命的盡頭。
麒麟舞騰躍祈福迎祥
製作泥磚模子,用紙和布糊上數十層,待風幹後取下上色。這種繁瑣而古老的製作工藝,整個(ge) 流程需要六十多個(ge) 步驟。
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麒麟舞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宋長為(wei) 這種民俗舞蹈精心準備的道具。
2008年,由蘭(lan) 考縣申請的麒麟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侯學陽,郭店村麒麟舞的第十一代傳(chuan) 承人。他親(qin) 身經曆了蘭(lan) 考麒麟舞的創新和發展。
2017年,中國首屆“麒麟王”爭(zheng) 霸賽在深圳舉(ju) 辦,蘭(lan) 考縣政府組織縣裏最優(you) 秀的麒麟舞隊伍參加了此次盛會(hui) 。侯學陽就在其中。為(wei) 了應對此次比賽,侯學陽和團隊決(jue) 定,恢複傳(chuan) 統麒麟舞中的“登高望月”。
這是麒麟舞表演中難度係數極高的一個(ge) 經典動作。龐大的麒麟突然跳上桌子,麟尾高高地舉(ju) 起麟頭。整個(ge) 動作一氣嗬成,驚險而富有衝(chong) 擊力。
經過激烈的角逐,蘭(lan) 考麒麟舞表演隊在24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得金獎。
泡桐樹承接時代新篇
20世紀80年代,一位偶然來到蘭(lan) 考的上海樂(le) 器師傅發現,蘭(lan) 考人一直用來做鼓風機風箱的泡桐板材,十分適宜做樂(le) 器。由此,蘭(lan) 考縣政府開始調整產(chan) 業(ye) ,依靠樂(le) 器製作,打造屬於(yu) 這裏的文化名片。
在蘭(lan) 考縣政府的支持下,一批當地的製琴企業(ye) 通過標準化研發,讓原本很難通過流水線生產(chan) 的一些民族樂(le) 器,達到批量生產(chan) 的規模。現在,全縣注冊(ce) 的古琴生產(chan) 企業(ye) 將近兩(liang) 百家。
張莊村,焦裕祿當年治理風沙的第一站。這裏緊鄰黃河,是當時蘭(lan) 考最大的一個(ge) 風口。而現在,張莊變成了遊客交口稱讚的景點,這裏的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在蘭(lan) 考大地上,更多自強不息的奮鬥故事仍在繼續。泡桐依依的樹影下,蘭(lan) 考人用不畏艱難的頑強意誌,演繹著這片土地最壯美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