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3-10 | 欄目:非物質文化 | 點擊:次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shou) 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men) 在白色幕布後麵,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le) 器和弦樂(le) ,有濃厚的鄉(xiang) 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wei) 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當齊全,性格鮮明,有生、小、髯、大、醜(chou) 等。他們(men) 造型各異,麵部最為(wei) 豐(feng) 富和精致,依影戲中的故事情節、矛盾衝(chong) 突和中國觀眾(zhong) 的心理定式,將衝(chong) 突雙方分成正反兩(liang) 派,主要表現在臉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chou) 形。”而且將人物刻化的環眉鳳眼、閉口紅唇,“6字”通天鼻,形態抽象簡潔又不失典雅。
北京皮影戲,自金代傳(chuan) 至今,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曆史,是北京的古老劇種。然而皮影戲的黃金時代是在清初,由於(yu) 王公貴族偏嗜,各王府中均有影戲箱,致使皮影戲逐步興(xing) 盛起來,並流傳(chuan) 到外地。北京皮影戲在清代乾嘉時,已分為(wei) 東(dong) 西兩(liang) 大派,其實在藝術上並無大異,隻是流派的不同。現將兩(liang) 派作一比較,可略見其不同之處。
路宗有又名路躍峰(1883—1967),生於(yu) 皮影世家,酷愛皮影藝術,熟於(yu) 操縱,精於(yu) 演唱。本工唱旦,並精通生、淨、醜(chou) 。在戲曲界中交誼甚廣,不斷吸取京劇藝術之長,豐(feng) 富影戲,在北京皮影戲中,獨樹一幟,單成一家,形成“路派”。京劇藝術家梅蘭(lan) 芳、尚小雲(yun) 等,對他唱的影調,備加推崇,經常聽他演唱,(代表作有)《樊金定罵城》、《六月雪》、《祭塔》、《琵琶緣》等影戲。路宗有不僅(jin) 自身致力於(yu) 影戲藝術,並教育其子為(wei) 影戲出力,培養(yang) 五子分別演唱生、旦、淨、醜(chou) 角色,並兼操縱與(yu) 伴奏,全家包攬了唱、耍、伴奏、雕刻等各項,尤其三子路景達,雕鏤技藝,精巧絕倫(lun) ,中外聞名。路宗有及“德順班”,是北京觀眾(zhong) 喜愛的影戲班之一,並為(wei) 北京保存皮影藝術,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李脫塵(1880一1939),生於(yu) 河北玉田縣,曾是基督教的傳(chuan) 教士。幼時在故鄉(xiang) 多受灤州影戲的熏陶,對影戲極為(wei) 愛好,後辭去傳(chuan) 教職務,輔助其父李昆的“慶民升班”,致力影戲研究。他的表演技藝非常純熟。他家藏影戲秘本百餘(yu) 種,多為(wei) 外間少見之本,如《三賢傳(chuan) 》等本,同時還編了許多新影戲。如《庚子變亂(luan) 記》、《大衛戰勝克利亞(ya) 》等戲,以影戲形式演出外國故事,也是個(ge) 創舉(ju) 。李脫塵在演出之外,四十年中,遍遊華北各地,考察灤州影戲的狀況,並編寫(xie) 了《灤州影戲小史》,對灤州影戲的始源、流傳(chuan) 及藝術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考證,首次提出灤州影戲創始人,為(wei) 明代的黃素誌,黃是灤州安各莊人,萬(wan) 曆七年(1579年)的秀才、精於(yu) 詩畫、雕刻,但因屢試不第,於(yu) 萬(wan) 曆二十一年(1593年),遊學關(guan) 外,初創影戲腳本《盼兒(er) 樓》,而創興(xing) 了灤州影戲。這一論點,為(wei) 以後對灤州影戲的研究,提供了極有價(jia) 值的資料。
選自《燕都》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