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丨“健康生活”非遺書目推介_betway亚洲-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主頁 > 品牌演藝 > 非物質文化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丨“健康生活”非遺書目推介

時間:2020-06-18 | 欄目:非物質文化 | 點擊:次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以下簡稱“遺產(chan) 日”)。今年遺產(chan) 日非遺宣傳(chuan) 活動的主題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chuan) 統體(ti) 育、傳(chuan) 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chuan) 傳(chuan) 播等活動,普及非遺知識,宣傳(chuan) 健康生活理念,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為(wei) 響應這一主題,中國非遺保護中心聚焦相關(guan) 非遺門類,推出係列原創報道,通過整理非遺數據、普及項目知識、推介學術讀物,展現傳(chuan) 統體(ti) 育、傳(chuan) 統醫藥、餐飲類非遺項目對中國人健康身心的塑造及其曆史與(yu) 當代價(jia) 值。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當下,讓我們(men) 一起,關(guan) 注中國人有關(guan) 自然、生命、健康與(yu) 生活的智慧和實踐。

 

 

在國內(nei)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當下,“健康生活”對於(yu) 每一個(ge) 中國人都有著更加不同的感受和意義(yi) 。為(wei) 了使大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健康觀、養(yang) 生觀,更深刻地認識溶於(yu) 我們(men) 血液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並以健康的身心和飽滿的自信走向未來,我們(men) 選擇了一些與(yu) “健康生活”有關(guan) 的書(shu) 籍與(yu) 大家分享。這些書(shu) 籍多與(yu) 傳(chuan) 統醫藥,傳(chuan) 統體(ti) 育、遊藝與(yu) 雜技,或餐飲類非遺有關(guan) 。不一樣2020,不一樣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我們(men) 與(yu) 您一起閱讀。

 

 
健康飲食 健康生活
 

 

1.《茶經》
 
 
 
 
 

 

出版信息:(唐)陸羽 著,沈冬梅 評注,中華書(shu) 局,2015年

 

主要內(nei) 容:陸羽一生嗜茶,精於(yu) 茶道,以著《茶經》聞名於(yu) 世,被譽為(wei) “茶仙”。《茶經》全書(shu) 分上、中、下三卷共十部分。對茶葉生產(chan) 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產(chan) 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作了綜合性梳理,被譽為(wei) “茶葉百科全書(shu) ”。

 

 

2.《食療本草》
 
 
 
 
 

 

出版信息:錢超塵 主編,(唐)孟詵、張鼎 撰,尹德海 評注,中華書(shu) 局,2011年

 

主要內(nei) 容:《食療本草》為(wei) 唐代孟詵所著,後經張鼎補充而成,是極富影響的食物療法專(zhuan) 著之一。享年93歲的孟詵曾師從(cong) 藥王孫思邈學習(xi) ,精通醫藥、養(yang) 生、食療之術。本書(shu) 選取了目前常用的藥食同源中藥條文和食物條文進行注釋、翻譯,配合精美的實物圖片,並結合現代的醫學和營養(yang) 學知識對其進行評述。

 

 

3.《隨園食單》
 
 
 
 
 

 

出版信息:(清)袁枚 撰,陳偉(wei) 明 譯注,中華書(shu) 局,2015年

 

主要內(nei) 容:作為(wei) 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袁枚一生著述頗豐(feng) 。其中,《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chan) 物。作者以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yu) 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14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我國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飲食名著。全書(shu) 分為(wei) 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ge) 方麵。自問世以來,這部書(shu) 被公認為(wei) 廚者的經典。

 

 

4.《飲食須知》
 
 
 
 
 

 

出版信息:(元)賈銘 撰,張如青、丁媛 評注,中華書(shu) 局,2011年

 

主要內(nei) 容:《飲食須知》是百歲長壽的元代養(yang) 生家賈銘向明代皇帝朱元璋所進獻的養(yang) 生之著,全書(shu) 分八卷,將人類常用食物分為(wei) 水火、穀、菜、果、味(調味品)、魚、禽、獸(shou) 八類,介紹了360種食物,重點不是論述食物的功用,而是詳述這些食物的性味、相宜、相忌、相反、相殺的關(guan) 係,過食某種食物導致的病症與(yu) 危害,有毒食物的形態特征與(yu) 解毒的方法等等,書(shu) 中有傳(chuan) 承前代古書(shu) 的記載,也有親(qin) 身實踐獲得的知識與(yu) 經驗,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專(zhuan) 論飲食宜忌的養(yang) 生專(zhuan) 著。

 

 

5.《考吃》
 
 
 
 
 

 

出版信息:朱偉(wei)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主要內(nei) 容:《考吃》以筆記的形式,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風味飲食考證和詮釋,尋覓中國飲食中的文化傳(chuan) 統。作者在窮盡大量文獻的前提下,通過認真的引證、辨析和梳理,將飲食、民俗以及更加寬闊的俗文化史的內(nei) 容串聯在一起,既構成豐(feng) 厚的知識背景,又不失濃厚的文化旨趣。本書(shu) 從(cong) 中國民間供奉的“廚神”談起,接著談水、火、油、鹽等基本飲食要素,再談到餅、饅頭、麵條等風味主食,然後談各地美食,後以“滿漢全席”收尾,勾勒出“中國食史”的輪廓。

 

 

6.《中國飲食文化簡史》
 
 
 
 
 

 

出版信息:王學泰 著,中華書(shu) 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主要內(nei) 容:“文化簡史”係列叢(cong) 書(shu) 共10本,從(cong) 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曆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you) 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chuan) 承有序、豐(feng) 富多姿的文化積累。本書(shu) 通過生動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全麵展示了中國飲食文化形成、發展的曆史,及其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7.《舌尖上的中國》
 
 
 
 
 

 

出版信息: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

 

主要內(nei) 容:每個(ge) 人舌尖上的故鄉(xiang) 構成了整個(ge) 中國,並且形成了一種文化得以傳(chuan) 承。從(cong) 《舌尖上的中國》一片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人與(yu) 天地萬(wan) 物之間的和諧關(guan) 係,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xiang) 的味道、記憶的味道。本書(shu) 以深度閱讀的方式重新詮釋紀錄片的內(nei) 在氣質,不僅(jin) 真實完整地呈現了整部紀錄片的信息,還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關(guan) 資料、全書(shu) 美食地圖以及多篇名家說美食的隨筆散文,讓讀者對於(yu) 中國美食文化、風土人情有更深入的體(ti) 會(hui) 。

 

 

 

 
強身健體 趣味生活
 

 

1.《中國古代體育簡史》
 
 
 
 
 

 

出版信息:劉秉果 著,中華書(shu) 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主要內(nei) 容:“文化簡史”係列叢(cong) 書(shu) 共10本,從(cong) 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曆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you) 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chuan) 承有序、豐(feng) 富多姿的文化積累。全書(shu) 圖文並茂,全麵展示了中國古代各種體(ti) 育娛樂(le) 項目形成、發展的曆史,及其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2.《中國武術史》
 
 
 
 
 

 

出版信息:邱丕相 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主要內(nei) 容: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長期以來雖具有體(ti) 育的功能,卻主要是以一種技能的形式存在於(yu) 社會(hui) ,流行於(yu) 軍(jun) 隊和民間,以一種文化的方式塑造人格,並哺育著中華兒(er) 女的民族精神。本書(shu) 從(cong) 曆時性角度,梳理了自先秦到新中國的武術發展曆程與(yu) 不同武術類型的特點,有利於(yu) 讀者了解中國武術發展的整體(ti) 概貌和基本規律,從(cong) 體(ti) 育和文化兩(liang) 種角度,增進讀者對武術的認知和興(xing) 趣。

 

 

3.《中國雜技史》
 
 
 
 
 

 

出版信息:傅起鳳、傅騰龍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主要內(nei) 容:中國雜技是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是燦爛悠久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國粹藝術中富有活力、貼近民眾(zhong) 的一種藝術形式。從(cong) 曆史上看,雜技和它的前身角抵、百戲等,與(yu) 曆代的禮樂(le) 製度、文學和中西交通、宗教、民俗等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an) 係。本書(shu) 梳理了中國雜技發展史和不同雜技類型的特點,對於(yu) 讀者係統了解中國雜技的曆史源流和發展脈絡大有裨益。

 

 

4.《中國古代幻術》
 
 
 
 
 

 

出版信息:徐莊、傅起鳳 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

 

主要內(nei) 容:世界公認中國、印度、埃及是世界古代幻術三大發祥之地,從(cong) 世界幻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幻術自成一派,內(nei) 容豐(feng) 富多彩,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不僅(jin) 是表演藝術中的佼佼者,而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jia) 值。它是自然科學與(yu) 人文科學交融的獨特藝術,具有深厚的科學、哲學、美學文化內(nei) 涵。本書(shu) 從(cong) 不同曆史階段入手,梳理幻術的起源與(yu) 發展,關(guan) 注幻術與(yu) 其他藝術門類、其他民族或地區幻術的關(guan) 聯,為(wei) 讀者呈現中國幻術的整體(ti) 傳(chuan) 承脈絡。

 

 

5.《圖說中國古代百戲雜技》

《圖說中國古代體(ti) 育》

 
 
 
 
 

 

出版信息:崔樂(le) 泉 編著,世界圖書(shu) 出版公司,2017年

 

主要內(nei) 容:百戲和雜技是我國古代樂(le) 舞表演的總稱,本書(shu) 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把中國古代的馬球、蹴鞠、武術等雜技百戲展現出來,使讀者能夠對中國古代的遊戲做生動、深入的了解。

 

 

6.《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出版信息:崔樂(le) 泉 著,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

 

主要內(nei) 容:本書(shu) 從(cong) 曆史發展的角度對豐(feng) 富多彩的中國少數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進行了闡述,涵蓋全國55個(ge) 少數民族。作者用以圖配文、以文釋圖的形式,描述了各少數民族生動、活潑的傳(chuan) 統體(ti) 育文化,有助於(yu) 加深人們(men) 對中華傳(chuan) 統體(ti) 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7.《廟會與中國文化》
 
 
 
 
 

 

出版信息:高有鵬 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主要內(nei) 容:廟會(hui) 是中國民間信仰及歲時風俗的集中體(ti) 現,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廟會(hui) 的曆史悠久、分布廣泛、形式多樣,蘊含豐(feng) 富的文化信息。本書(shu) 共包含廟會(hui) 的起源、廟會(hui) 的嬗變軌跡、廟會(hui) 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廟會(hui) 文化的基本類型、古代神廟與(yu) 廟會(hui) 的基本結構、廟會(hui) 與(yu) 原始信仰等11章,係統地梳理了廟會(hui) 的起源、文化內(nei) 涵、功能價(jia) 值等內(nei) 容。

 

 

8.《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
 
 
 
 
 

 

出版信息:趙世瑜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主要內(nei) 容:《狂歡與(yu) 日常》民間廟會(hui) 這一生活空間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會(hui) 轉型時期的民眾(zhong) 生活與(yu) 大眾(zhong) 文化。本書(shu) 分概說、地域研究、個(ge) 案研究三個(ge) 部分,並附有關(guan) 理論、方法論的探討。書(shu) 名中的“狂歡與(yu) 日常”,揭示了廟會(hui) 這一類遊神祭祀活動的基本特征,即他們(men) 不僅(jin) 構成了民眾(zhong)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體(ti) 現了特定時節、特定場合的全民狂歡。

 

 
祛病回春 醫者仁心
 

 

1.《醫林朝暮》
 
 
 
 
 

 

出版信息:諸國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主要內(nei) 容:本書(shu) 是一本談中醫藥的書(shu) ,研究當代中醫藥的傳(chuan) 承發展,書(shu) 中不乏對中醫中藥的深刻理解。本書(shu) 是一本談民族醫藥的書(shu) ,民族醫藥與(yu) 中醫藥既有共性,也各具其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醫學學術體(ti) 係和基於(yu) 本地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醫技方藥。本書(shu) 用理性思維表述了傳(chuan) 統醫藥不改的初衷,為(wei) 讀者了解中醫藥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2.《本草中國》
 
 
 
 
 

 

出版信息:宋燕 主編,中華書(shu) 局, 2018年

 

主要內(nei) 容:本書(shu) 整理改編自紀錄片《本草中國》第1季,完整呈現了紀錄片的故事內(nei) 容,以更加流暢生動的語言講述中華醫藥人的故事,並於(yu) 其中展現道地藥材、炮製技藝、醫藥原理以及傳(chuan) 統中醫藥的千年傳(chuan) 承。此外,書(shu) 中增加了“岐黃藥話”板塊,選取中醫古籍中與(yu) 主要藥材相關(guan) 的記載,或從(cong) 詩詞、史籍中鉤沉,深度解讀本草知識,並配以食療經方等日常養(yang) 生保健內(nei) 容。本書(shu) 圖文並茂,精選近八百幅圖片,內(nei) 容包括人物場景圖、藥材圖,也有選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的多幅彩圖等。通過此書(shu) ,讀者得以親(qin) 近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感受華夏文明的燦爛悠遠。

 

 

3.《中醫文化學》
 
 
 
 
 

 

出版信息:張其成 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年

 

主要內(nei) 容:本書(shu) 分上下二篇,上篇為(wei) 中醫文化概論,介紹中醫文化、中醫文化學的內(nei) 涵,將中醫文化分為(wei) 精神文化、行為(wei) 文化和物質文化三個(ge) 方麵,並分章論述,屬於(yu) 中醫基礎的一般知識性介紹。第四至六章則論述了中醫文化保護、中醫文化國際傳(chuan) 播、中醫文化未來發展。下篇中醫文化基礎,分別介紹易、儒、道、佛四家的基本發展與(yu) 源流,科技文化和醫學文學藝術等。

 

 

4.《中醫文化研究》叢書三卷本
 
 
 
 
 

 

出版信息:任殿雷、金鑫 總主編,南京出版社,2013年

 

主要內(nei) 容:本叢(cong) 書(shu) 包含《中醫文化溯源》《中西醫文化的撞擊》《中醫文化的複興(xing) 》三部分,從(cong) 三個(ge) 維度對中醫文化曆史、發展與(yu) 展望做了係統研究。《中醫文化溯源》考察了中醫藥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可分割的聯係;《中西醫文化的撞擊》研究和總結中西醫文化的交鋒、交流、交融和比較的進程;《中醫文化的複興(xing) 》研究和總結中醫文化複興(xing) 的形勢、進展、成就。總體(ti) 上以曆史事實為(wei) 依據,回答了中醫為(wei) 什麽(me) 複興(xing) 、怎麽(me) 樣複興(xing) 、複興(xing) 的目標等問題。

 

 
 
 
 
 
 

 

5.《中醫針灸傳承集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出版信息:楊金生、王瑩瑩 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年

 

主要內(nei) 容:本書(shu) 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wei) 中醫針灸申遺,介紹了中醫針灸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曆程及傳(chuan) 承保護工作;第二部分主要為(wei) 中醫針灸相關(guan) 傳(chuan) 承人的學術思想和臨(lin) 症經驗集粹,再現其醫源、醫理、醫術、醫德和醫脈。本書(shu) 附篇簡要介紹了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首批全國針灸學術流派傳(chuan) 承工作室,以便大家了解更多的針灸流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