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 > 黨(dang) 建工作 >
時間:2020-06-27 | 欄目:黨(dang) 建工作 | 點擊:次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黨(dang) 中央對“三農(nong) ”工作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nong) ”工作的總抓手,是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成的重大曆史任務。以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為(wei) 總目標,到2050年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有吸引力的職業(ye) ,讓農(nong) 村成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的美麗(li) 家園,是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願景。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一項長期戰略,亟須構築堅實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的構築,離不開強有力的產(chan) 業(ye) 經濟支撐。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指導意見》指出:“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基礎,是解決(jue) 農(nong) 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表明,以信息技術為(wei) 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打破了傳(chuan) 統的工業(ye) 社會(hui) 一二三產(chan) 業(ye) 之間技術專(zhuan) 有、界限分明、縱向依存的分立發展格局,產(chan) 業(ye) 之間形成了技術共享、界限模糊、橫向滲透的融合發展進路,產(chan) 業(ye) 融合成為(wei) 現代產(chan) 業(ye) 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產(chan) 業(ye) 融合在宏觀上具有推動經濟增長、優(you) 化經濟結構、促進社會(hui) 就業(ye) 、增進社會(hui) 福利等經濟效應,在微觀上具有培育經濟主體(ti) 、催生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經濟收入、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等具體(ti) 功能。當前,我國農(nong) 業(ye) 競爭(zheng) 力不強、農(nong) 村建設滯後、農(nong) 民增收緩慢,成為(wei) 製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突出短板,急需加快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進而帶動整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是振興(xing)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提升農(nong) 業(ye) 競爭(zheng) 力、構築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物質基礎的根本路徑。推進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需要遵循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立足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實際,加快構建農(nong) 業(ye) 與(yu) 二三產(chan) 業(ye) 交叉融合發展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
一是培育多元化的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主體(ti) 。參與(yu) 市場經濟活動的個(ge) 人、企業(ye) 、合作組織等經濟主體(ti) 是產(chan) 業(ye) 融合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產(chan) 業(ye) 融合的主體(ti) 力量。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需要依托農(nong) 業(ye) ,促進農(nong) 業(ye) 與(yu) 二三產(chan) 業(ye) 建立有機關(guan) 聯,積極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我們(men) 在堅持和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的前提下,應當鼓勵和支持合作經營、企業(ye) 經營、集體(ti) 經營等多種農(nong) 業(ye) 經營形式,著力培育種養(yang) 大戶、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龍頭企業(ye) 、供銷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ti) ,發揮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組織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經營優(you) 勢。
二是探索多樣化的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方式。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是指農(nong) 業(ye) 與(yu) 傳(chuan) 統的二三產(chan)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以及農(nong) 業(ye) 內(nei) 部子產(chan) 業(ye) 之間基於(yu) 技術、產(chan) 品與(yu) 業(ye) 務、市場網絡的優(you) 化配置,在跨界或跨產(chan) 業(ye) 經營的基礎上進行的產(chan) 業(ye) 創新過程及其結果。其突出表現為(wei) 農(nong) 業(ye) 與(yu) 傳(chuan) 統的二三產(chan)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之間,以及農(nong) 業(ye) 內(nei) 部子產(chan) 業(ye) 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兼具多個(ge) 產(chan) 業(ye) 屬性的新型產(chan) 業(ye) 開始出現。結合國內(nei) 外農(nong) 業(ye) 與(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實踐考察,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主要有四種方式,即高新技術對農(nong) 業(ye) 的“滲透型融合”、農(nong) 業(ye) 內(nei) 部子產(chan) 業(ye) 之間的“整合型融合”、農(nong) 業(ye) 與(yu) 服務業(ye) 之間的“交叉型融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工業(ye) 生產(chan) 之間的“綜合型融合”。我國各地農(nong) 村在資源條件、文化基礎、發展程度等方麵差異顯著,產(chan) 業(ye) 融合方式必然多元,新型產(chan) 業(ye) 業(ye) 態必然多樣。具體(ti) 到特定鄉(xiang) 村,則要因地因時製宜,科學編製地方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規劃,積極扶持各種形式的產(chan) 業(ye) 融合,大力發展新型產(chan) 業(ye) 業(ye) 態,尤其是形成鄉(xiang) 村品牌,打造品牌鄉(xiang) 村,走富有地方特色、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道路。
三是建立多形式的主體(ti) 利益聯結機製。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製是推進產(chan) 業(ye) 融合的根本任務。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持續穩步發展的關(guan) 鍵在於(yu) 建立多元主體(ti) 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機製,生成主體(ti) 之間長期合作的價(jia) 值共識和穩定預期。為(wei) 此,我們(men) 應以構建農(nong) 戶、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龍頭企業(ye) 、供銷合作社等主體(ti) 之間互利合作、穩定可靠的利益聯結關(guan) 係為(wei) 目標,重點健全三大利益聯結機製。其一,建立農(nong) 戶與(yu) 農(nong) 民合作社之間利益關(guan) 聯緊密的治理機製。雖然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等農(nong) 民合作社在解決(jue) 小農(nong) 戶與(yu) 大市場對接矛盾方麵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但是其仍存在組織機構不全、治理能力不強、運作規範不夠、利益關(guan) 聯不緊、農(nong) 戶參與(yu) 性不高、整體(ti) 利益維護不足等突出問題。政府部門應加大工作力度,嚴(yan) 格執行《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法》,鼓勵、支持和引導各類農(nong) 民合作組織依法依規注冊(ce) 登記、有序發展,切實履行保護合作社成員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其二,形成龍頭企業(ye) 與(yu) 其他主體(ti) 之間平等互利的契約關(guan) 係。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和林業(ye) 重點龍頭企業(ye) 是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領航者,其功能的發揮從(cong) 根本上取決(jue) 於(yu) 和其他主體(ti) 之間的有機聯係。我們(men) 應以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為(wei) 抓手,規範“公司+農(nong) 戶(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運作機製,簽訂平等互利、穩定可靠、具有保障的購銷合同,形成激勵與(yu) 約束相容的合作契約關(guan) 係。其三,實現供銷合作社與(yu) 其他主體(ti) 之間的有效對接。農(nong) 村供銷合作社是農(nong) 民自願籌資發展起來的合作經濟組織,具有深厚的群眾(zhong) 基礎和豐(feng) 富的基層經驗。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客觀需要供銷合作社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健全經營網絡,創新經營業(ye) 態,有效對接農(nong) 戶、家庭農(nong) 場等主體(ti) 對農(nong) 資供應、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和農(nong) 村社會(hui) 化服務的新型需求,擴展服務內(nei) 容,突破單一的流通服務局限,提供全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擴大服務範圍,走出服務農(nong) 村的地域限製,麵向各類涉農(nong) 經營主體(ti) 提供全方位城鄉(xiang) 社區服務。
四是完善多渠道的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服務。提供公共服務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良好的服務環境是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保障條件。推進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應多渠道提供好“七化”公共服務。其一,綜合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電子商務、鄉(xiang) 村旅遊、農(nong) 業(ye) 物聯網、價(jia) 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項目,應當為(wei) 產(chan) 業(ye) 融合各類主體(ti) 提供涉農(nong) 各個(ge) 領域、各個(ge) 環節的基本服務支持。其二,專(zhuan) 業(ye) 化的創業(ye) 孵化服務。創建各級各類農(nong) 村創業(ye) 支持體(ti) 係,提供實體(ti) 空間場地、網絡谘詢指導和融資服務支持,吸引城鄉(xiang) 創業(ye) 人才積極投身鄉(xiang) 村建設,發展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其三,規範化的產(chan) 權交易服務。當前亟須建立和完善公開公平、競爭(zheng) 有序、法治保障的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市場,以更好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提高效率。其四,多元化的農(nong) 村金融保險服務。在機構建設上,應進一步放寬農(nong) 村地區銀行業(ye) 金融機構準入政策,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規範發展村鎮銀行、農(nong) 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nong) 村金融機構;在服務定位上,應突出針對性,在滿足普通農(nong) 戶及農(nong) 村小微企業(ye) 等小額貸款需求的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nong) 企業(ye) 通過資本市場證券化、大規模融資。其五,係統化的人才隊伍建設服務。人才資源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第一戰略資源,我們(men) 應當按照“懂農(nong) 業(ye) 、愛農(nong) 村、愛農(nong) 民”的素質能力要求,以內(nei) 部培養(yang) 與(yu) 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做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進而為(wei) 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提供智力支持。農(nong) 民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首要主體(ti) ,應加大農(nong) 村職業(ye) 教育、農(nong) 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力度,建立鄉(xiang) 村內(nei) 生性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製機製;優(you) 化農(nong) 村就業(ye) 創業(ye) 環境,吸引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城市居民下鄉(xiang) ,外出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形成嵌入性的人才入鄉(xiang) 機製。其六,法治化的製度供給服務。我們(men) 應當以深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改革推進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強化法治化的製度性供給,激發主體(ti) 動力,激活市場潛力,提升產(chan) 業(ye) 融合績效。同時,鞏固和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深化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深入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完善農(nong) 業(ye) 補貼、糧食保護價(jia) 收購、農(nong) 村金融保險、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調控等各項政策,為(wei)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提供製度保障。其七,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服務。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做好規劃,完善農(nong) 村水、電、路、通信等公共設施條件,做好土地整治、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強農(nong) 村物流網絡體(ti) 係、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等所需的配套服務。
五是健全多部門的協同共促融合機製。在現行的管理體(ti) 製下,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涉及農(nong) 業(ye) 、林業(ye) 、水利、土地、財政、金融等眾(zhong) 多管理部門參與(yu) 及其政策協調整合,客觀上需要構建基於(yu) 融合型產(chan) 業(ye) 發展理念、跨部門協同共促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行政管理體(ti) 製。鑒於(yu) 新組建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以“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統籌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為(wei) 宗旨,整合原農(nong) 業(ye) 部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的有關(guan) 農(nong) 業(ye) 投資項目管理職責。這在一定意義(yi) 上實現了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和涉農(nong) 產(chan) 業(ye) 的一體(ti) 化集中管理,為(wei) 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提供了必要的體(ti) 製機製支撐。但從(cong)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長效製度安排要求來看,仍需探索建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與(yu) 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科學技術部等國務院組成部門之間的部際合作機製,為(wei) 進一步優(you) 化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環境、提高經濟績效提供可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