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我們(men) 扛過了非典,這次卻遠比想象的要複雜、要嚴(yan) 重。”這是很多旅遊業(ye) 從(cong) 業(ye) 者們(men) 在疫情爆發後的感受。很多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最艱難的時刻並未過去,未來國內(nei) 遊的競爭(zheng) 將更加激烈。一方麵,企業(ye) 需苦練內(nei) 功,靜待需求反彈,另一方麵,從(cong) 業(ye) 者們(men) 也希望政策更加直接、細化,讓健康群體(ti) 快速流動起來。
目前,全世界的旅遊業(ye) 幾乎都處於(yu) “停擺”狀態。世界旅遊組織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wei) ,旅遊業(ye) 是全球受疫情影響最為(wei) 嚴(yan) 重的行業(ye) 之一。報告預計2020年遊客數量將比2019年下降20%至30%,國際旅遊收入將減少3000億(yi) 至4500億(yi) 美元。
五一期間旅遊的火爆讓旅遊行業(ye) 看到了回暖的希望。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五一”假期,全國共計接待國內(nei) 遊客1.15億(yi) 人次,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475.6億(yi) 元,同比下降59.6%。雖然旅遊收入尚未恢複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國內(nei) 遊客人數已恢複6成左右,旅遊收入約恢複至去年的四成。對比2020年清明假日期間全國國內(nei) 旅遊接待總人數4325.4萬(wan) 人次,五一小長假已經實現人次166%的環比增長,總體(ti) 上,國內(nei) 遊市場正漸進複蘇。
但同時,有媒體(ti) 指出,旅遊業(ye) 複蘇可期,卻很難回到從(cong) 前。疫情防控,必將長期堅持;旅遊需求也在改變。疫情之後,國內(nei) 旅遊亟待構建一種新常態:“低密度+高質量”。
一是景區限流。經過五一旅遊的防控後,“無預約,不旅遊”“分時段遊覽”已開始在景區和遊客中得到普及。
二是全域引流。行業(ye) 主體(ti) 需要積極引導遊客擯棄“從(cong) 眾(zhong) 心理”,選擇更具創新性、體(ti) 驗性和更適合消費者自身的旅遊項目,促進“景區旅遊”跨越到“全域旅遊”。
三是淡季分流。今後的旅遊目的地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視“淡季”旅遊。
高質量發展指的是一種新的標準,也是一種新的價(jia) 值導向——真正的高質量是基於(yu) “用戶體(ti) 驗”來評價(jia) 的,以需求為(wei) 導向,構建更加完善的旅遊消費鏈和旅遊服務體(ti) 係,讓遊客“心甘情願的”消費。

在文旅部采取“五一”旅遊市場防控措施之中有三個“首次”:首次大幅度提升了全國旅遊景區的智慧防疫能力;首次實現全國旅遊景區的限量開放;首次實現預約旅遊在全國旅遊景區的大範圍應用。這三個首次背後正是低密度旅遊新常態的先聲。
“預約、分餐、適度、健康、綠色已成文明旅遊新風尚,親子、家庭、文化、品質成為廣大遊客新需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在跨省和出入境旅遊業務尚未恢複的情況下,遠程旅遊市場主要以探親訪友為主,更多人選擇和家人一起在本地休閑、周邊旅遊、簡約消費,重新發現身邊的美麗風景和日常的美好生活,增進親情,怡養身心。中國旅遊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假期期間參與文化休閑的遊客比例達87.9%,56.2%的遊客選擇與家人一起出遊。
從旅遊產品上,周邊遊、自駕遊等低密度出遊形式,以及生態度假、周邊休閑、自然風光等低密度出行目的地成為當前熱點。
同程旅行景點大數據顯示,“五一”期間各類戶外曆史遺跡、山嶽、野生動物園、古鎮及各類生態度假區成為居民周邊休閑度假的熱門選擇。除了傳統的旅遊景點外,各類農家樂、開放性文旅綜合體、度假區等景點深受本地自駕遊愛好者歡迎,一些自駕營地、房車營地也迎來了疫情期間的首個接待旺季。今年“五一”期間比較熱門的曆史遺跡類景點主要有:故宮、圓明園、貴州下司古鎮、南京總統府、閬中古城等。去哪兒網平台數據顯示,成都大熊貓基地、青城山、杭州西溪濕地、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重慶洪崖洞等景區最為熱門。
“過去旅遊是觀光式的景區打卡,現在旅遊多是體驗不同的休閑時光,住鄉村民宿無疑就成為了鏈接當地風土人情最好的載體。”途家平台負責人說,目前各地周末遊幾乎完全恢複,後三個季度的民宿市場將有更明顯的恢複趨勢。
從消費業態上,雲旅遊的出現為低密度出行提供了另一個途徑。
以“雲旅遊”為代表的數字文旅產業的興起,推動了文旅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有助於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同時,“雲旅遊”受眾廣、時空不受限,傳播更為便捷,大眾足不出戶、不花分毫即可飽覽文物、美景,真正實現資源全民共享。“雲旅遊”可以激發遊客對文旅景區的探究欲,保持景區的高關注度,進而推動遊客由線上到線下的轉變。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在2020中國旅遊科學年會上表示,高質量發展是未來一個時期旅遊業發展的主旋律,是貫穿整個旅遊行業的總要求。
中國旅遊協會會長段強在這個會議上也認為,疫情將深刻改變我們的思維定式和生活方式,對中國旅遊業未來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在中國旅遊未來發展中,能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必然有過硬產品,過硬的產品必然是引領或者契合遊客消費需求、精準設計的原創產品。
高端旅遊市場正率先走出低迷。複星旅文相關負責人就向記者表示:“五一期間,公司旗下高端旅遊產品銷售大幅上揚,很多出現售罄的情況。”根據中國在線旅行服務平台攜程發布的數據,今年“五一”小長假的“爆款”普遍集中在高端旅遊產品上,5鑽高端產品占自由行訂單總量的70%以上,2-6人的私家團成為潮流。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人壓抑多月的出行需求需要尋求落點,輕鬆舒適高品質的“休閑旅遊”更受歡迎。
在產業結構上,此次疫情帶來的是一次激發結構調整的機遇。
中國旅遊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魏小安認為,客觀來看,應對危機一個重要的動能是調整結構。
第二是低成本,在目前情況下,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都會相應下降,這同時也是企業低成本並購的時機。
第三是高收益,部分高端需求依然存在,且價格不敏感,因此成本的下降使得這部分需求的收益並未下降。
第四是占領市場,一批企業抓住時機,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
第五是蓄後勁,迎接高潮、創新產品。從產業的角度來說,高潮時期調整增量,低潮時期調整存量,平緩時期以增量促存量。
總體上講,當前的低潮時期,最主要的是調整存量,這樣既涉及企業內部如何調整存量,也涉及產業存量調整問題。
因此,他建議企業收縮存量,穩定存量,控製成本,開拓市場,研究競爭策略,優勝劣汰結構優化,集約經營、勤儉持家,現金為王、細水長流,人才延續、保存後勁,打造品牌企業、品質產品。
一是重視數字文旅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運營能力提升。從智慧旅遊發展的情況看,由於運營沒有跟上,很多文旅智慧化項目實際使用不是很理想。因此,數字文旅建設必須重視用戶體驗和實際需求相結合,避免“為建設而建設”。
二是數字文旅建設的關鍵是注重內容建設。與其他領域更多偏重於硬件部署明顯不同的是,文旅行業“新基建”的關鍵是利用技術手段柔性達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的,促進文旅融合。
三是文旅數字化“新基建”需要新建和升級並舉。對於各個區域而言,要視智慧文旅項目的發展水平而采取相應措施:前期無基礎的是建設,有基礎的是升級優化;新建和升級同步開展,因地製宜、客觀理性。
四是各方應積極參與探討構建數字文旅新模式。數字文旅建設涉及的領域產業鏈條長、商業訴求複雜,各方權責邊界不清,無成熟模式參考,且未來行業也很難形成統一的建設運營模式。這對各方特別是決策者提出更高要求:建設和發展數字文旅需要新思維、新理念,真正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打造或借鑒適合自身的模式。
從消費市場來看,旅遊市場振興的條件是市場有需求,產業有供給,而高質量產品是吸引消費者,振作市場信心的必需。
在恢複市場消費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教授厲新建說,我們要高度重視常態化防控下有效激活消費,需要政府端、企業端、遊客端共同努力,政府端要認識到旅遊的恢複對區域經濟和社會就業穩定的重要意義,要重視營商環境改善;企業端要提高自身能力、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遊客端要形成契約意識,做到文明有愛心,消費有品位。
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和騰訊文旅產業研究院近日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遊需求趨勢調研報告》建議,以彈性休假、發放消費券和升級服務認證等為核心,消除遊客消費的不確定性。前期消費激發宜圍繞周邊遊、省內遊展開,以自然健康的產品為中心,進一步提高旅遊的技術含量,降低消費門檻,革新旅遊體驗。
攜程CEO孫潔說,“我們相信危中有機,盡管新型冠狀病毒對整個世界構成了挑戰,它也使我們有機會展示強大的實力並擴大我們的領導地位。”
“旅遊業經此一疫,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了。我們要關注具體的市場數據,更要關注產業發展趨勢,得有全局觀。”戴斌表示,當前,旅遊業正麵臨疫情防控常態化、消費需求品質提升、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多期疊加。
我們也相信,經過此次磨煉,中國旅遊業必將以新的麵貌,來應對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