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藏族麵具文化的前世今生_betway亚洲-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主頁 > 鄉(xiang) 土文化 > 鄉(xiang) 土雜誌 >

【鄉土文化】——藏族麵具文化的前世今生

時間:2020-06-18 | 欄目:鄉(xiang) 土雜誌 | 點擊:次

藏族麵具藝術是藏族美術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把藏傳(chuan) 繪畫中的色彩理念納入其中。從(cong) 色彩的使用上,與(yu) 藏傳(chuan) 繪畫一樣,主要使用紅、黃、藍、白、黑、綠6種顏色。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在麵具用色上喜愛鮮豔濃重,對比度強烈,但白與(yu) 黑,紅與(yu) 綠等又因其巧妙的組合而顯得十分和諧。用色喜鮮豔重和諧,與(yu) 自然環境和民族的個(ge) 性有關(guan) 。藏族麵具的各種顏色都有其深刻含義(yi) ,而這些含義(yi) 又使用色進一步追求鮮豔與(yu) 和諧 藏族麵具的色彩美,除了具有宗教意義(yi) 外,便是藏戲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的色彩表達,神聖美世俗美二者之間協調互補。在宗教意義(yi) 上,關(guan) 於(yu) 色彩的象征問題,“早期苯教解釋:白色為(wei) 人之純潔心靈,黃色為(wei) 大地,紅色為(wei) 火焰,藍色為(wei) 天空,綠色為(wei) 江河。這與(yu) 佛教密宗所講的五色表示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接近。

一、藏族麵具文化曆史探源

(一)關(guan) 於(yu) 藏族麵具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guan) 於(yu) 藏族麵具文化的起源問題,目前在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wei) :藏族麵具起源於(yu) 古老的苯教文明。一般認為(wei) ,苯教是藏族曆史上最早形成的本土宗教。大約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出生於(yu) 今西藏阿裏地區(古稱象雄)的辛饒米祆創立了雍仲苯教。苯教的創立是建立在西藏的原始信仰的基礎之上,吸納了古波斯襖教的一些文化因素而形成的。苯教是藏民族一座貯藏古老文明的倉(cang) 庫。苯教信仰“萬(wan) 物有靈”,認為(wei) 宇宙是由上、中、下三層構成,上層是天空,住著神祗,中間是大地,住著人類,下層是地下,住著羅刹、夜叉等鬼類,由於(yu) 當時的生存環境,人們(men) 在大森林裏和鳥、獸(shou) 同居、混居,也認為(wei) 神、人、動物都是混居的。人生病時,要請苯教巫師祈禱祭神驅鬼,在這類祭祀儀(yi) 式中,就出現了擬神、擬獸(shou) 、擬鳥麵具,

以求得神的庇佑,並驅逐魔鬼”①(注:葉玉林:《假麵也宜巧裝飾——西藏藝術麵具美漫談》[J],載《西藏藝術研究》2002年第4期,第56頁。)。據苯教史記載,從(cong) 吐蕃第一代讚普聶赤讚普時期的雍仲拉澤就已經有了苯教堂廟。早期苯教堂廟的祭祀儀(yi) 式主要有牲祭血供,還有“泥鹿飛空、騎鼓而行等諸多幻術”,同時,還出現了祭祀性的舞蹈。筆者2002年在四川新龍苯教寺廟進行麵具調查時,那裏的僧人曾這樣講述西藏早期苯教祭祀舞蹈:傳(chuan) 說在古代,雪域的羅刹王有許多羅刹徒,這些羅刹徒四處作惡,從(cong) 而給當地眾(zhong) 生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wei) 拯救世間眾(zhong) 生,懲治作惡多端的羅刹王及眾(zhong) 徒,苯教的忿怒本尊仲確卡吉使用各種神力與(yu) 法術與(yu) 羅刹王相鬥,終究獲得勝利,降伏了眾(zhong) 魔,帶來了世間的安寧和祥和。在仲確卡吉降伏眾(zhong) 魔時所使用的神力和法術中,就有8種腳法和多種手法。後來他將這8種腳法和各種手法,編成祭祀舞蹈,一是用以紀念這次勝利,二是作為(wei) 苯教禳災祈福的一種特定儀(yi) 軌和神功。本尊把這種驅邪神舞傳(chuan) 給桑瓦定巴,桑瓦定巴再傳(chuan) 給吐蕃第一代讚普的上師朗卡龍瓦多吉和僧巴朗卡。朗卡龍瓦多吉在聶赤讚普修建雍布拉康宮時,為(wei) 調伏地鬼亦曾舉(ju) 行了盛大的“祭祀”儀(yi) 軌,並功德圓滿。對於(yu) 苯教僧人中的這個(ge) 傳(chuan) 說,我們(men) 還未認真進行考訂,但它至少說明了一個(ge) 問題,即是在苯教形成時期,當地苯教僧人(或者說是苯教)祭祀舞已經十分發達,而且與(yu) 之相伴生的祭祀性麵具也應運而生。因此,藏族麵具源於(yu) 苯教祭祀活動。另一種說法是指公元7世紀初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吐蕃第32代讚普鬆讚幹布,遷都邏些(今拉薩),統一周邊各部族,從(cong) 而建立起吐蕃王朝。當鬆讚幹布為(wei) 振興(xing) 吐蕃,頒布“十善法典”時,在舉(ju) 行盛大的慶典會(hui) 上,就曾表演過戴著獅、虎、牛、豹、馬、大鵬等麵具的土風舞。所以藏族麵具起源於(yu) 本地民間土風舞。第三種說法是指公元8世紀中後期,赤鬆德讚為(wei) 了弘揚佛法,從(cong) 印度迎請蓮花生和寂護兩(liang) 位大德高僧,在今西藏紮囊縣的桑耶地方創建了藏族曆史上的首座佛教寺廟。在舉(ju) 行寺廟落成的開光大典上,其中表演了宗教跳神舞——“羌姆”,從(cong) 而麵具問世。這種說法把麵具的起源與(yu) 佛教羌姆麵具的出現歸結為(wei) 麵具的起源,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它與(yu) 第二種說法比較,僅(jin) 時間概念而言,就至少遲了一個(ge) 多世紀。如果與(yu) 第一種說法比較,在時間上晚了許多。

二、藏族麵具造型的誇張與(yu) 寫(xie) 實藏族麵具除了色彩鮮豔與(yu) 和諧外,其造型更給人們(men) 留下深刻印象。造型是麵具的本質特征,造型的誇張與(yu) 寫(xie) 實應是藏族麵具最本質、最重要的特點。藏族的麵具首先是一門藝術,“美是藝術的基本特征,離開了美,就沒有藝術”。藏族麵具文化的美是多方麵的,其中色彩的鮮豔與(yu) 和諧是一個(ge) 突出的特點。從(cong) 總體(ti) 上講,藏族麵具用色與(yu) 藏傳(chuan) 繪畫用色上是一致的,都講究絢麗(li) 、鮮豔、濃重、色度明快、對比度強烈而又力求和諧,但由於(yu) 麵具本身的特點,色彩的理解運用不僅(jin) 在每個(ge) 麵具上可得到集中體(ti) 現,而且在若幹個(ge) 麵具的不同組合中更凸現出其色彩效應。因此,可以認為(wei) 色彩鮮豔與(yu) 在麵具用色上表現更為(wei) 突出。

(一)造型的誇張性縱觀藏族麵具的造型,給人們(men) 的印象不外乎兩(liang) 大手法。一種是誇張的手法,多用於(yu) 寺廟“羌姆”麵具的造型之中。一般來說,藏傳(chuan) 佛教的造像是有比較嚴(yan) 格的造像度量法則的。此外,對於(yu) 具體(ti) 神氏的造像(造型),又有靜像和怒相之別。靜相又謂善相,善相是仁慈、寬厚、肅穆、和善、親(qin) 近的表達,這是指神麵對芸芸眾(zhong) 生所出現的一種麵貌。靜相的造型應是嚴(yan) 肅的、謹慎的,此其一。為(wei) 了對付邪惡的妖魔鬼怪之類,一些本尊都是以忿怒神變之相出現的。那些本來就專(zhuan) 事鎮壓邪魔的神就是呈怒相的忿怒之神。怒相往往給人一股具有強烈威懾力、震憾力的感覺。其麵目猙獰,橫眉怒目,張牙舞爪、血盆大口。隻有比邪魔更凶惡,才能懾服那些塗炭生靈的、罪孽深重的魑魅魍魎。(二)造型的寫(xie) 實性藏族麵具造型的另一大手法是寫(xie) 實性。青藏高原上有蒼翠的森林,遼闊的草原,有成群的牛羊,也有眾(zhong) 多的飛禽走獸(shou) 。所有這些,都對藏族麵具的產(chan) 生發展有著影響。藏族麵具從(cong) 它產(chan) 生時開始,就是以擬獸(shou) 麵目出現的。最原始的麵具采用所擬動物的頭皮,這是最古樸、最真實的表達。直到現在,藏族麵具中還有不少的動物麵具,其造型仍以寫(xie) 實為(wei) 主。需要提出的是誇張與(yu) 寫(xie) 實二者雖是矛盾的、對立的,但在藏族麵具造型中卻得到了很好的統一,而大手法又是和諧的。

、宗教功能突出“在西藏,純民間或純宗教的事物是難以區分的。民間麵具本身與(yu) 宗教祭祀關(guan) 係不大,甚至有的假麵具純係娛樂(le) ,但仍然富有宗教的內(nei) 在含義(yi) 。這一現象也是因為(wei) 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即宗教文化與(yu) 民間文化錯綜交織而產(chan) 生的”。如果不考慮後麵這個(ge) 因素,屬於(yu) 宗教性質的麵具的數量也明顯多於(yu) 世俗性的麵具。如果追溯藏族麵具的起源與(yu) 發展曆史,也不難看出藏族麵具的宗教功能特點。藏族麵具的起源與(yu) 其他民族的麵具起源一樣,一開始就打上了原始信仰的烙印。苯教文化的發展,給藏族麵具憑添了不少宗教氣息,藏傳(chuan) 佛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更對藏族麵具產(chan) 生巨大影響。馮(feng) •奧格登•沃格特認為(wei) ,“藝術與(yu) 宗教具有相同的淵源、相同的題材和相同的內(nei) 在體(ti) 。四、質地與(yu) 造型多樣藏族麵具是豐(feng) 富多彩的,也是多樣的。藏族麵具就功能類型而言,其豐(feng) 富多樣在世界多民族中是十分突出的,寺廟“羌姆”麵具、藏戲麵具、民間祭祀麵具和民間藝術表演麵具一應俱全。其中,寺廟“羌姆”麵具和藏戲麵具的這個(ge) 特點尤為(wei) 突出,其類型最具多樣性。除此之外,它還體(ti) 現在以下兩(liang) 個(ge) 方麵:

 

(一)質地類型的多樣性麵具製作材料與(yu) 自然條件有關(guan) ,也與(yu) 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有關(guan) 。青藏高原物產(chan) 豐(feng) 富,藏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善於(yu) 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並很早就掌握了冶金技術,後又學會(hui) 了造紙,這使藏族麵具很早就具有多種質地類型。

(二)造型類型的多樣性當前,我國有關(guan) 儺(nuo) 文化麵具研究的學者,按照造型把麵具分為(wei) 神礻氏類、妖魔鬼怪類、人物類和動物類四種類型。藏族麵具在造型類型中的上述四類中,不僅(jin) 無一缺漏,而且每種類型的麵具都豐(feng) 富多樣。在此僅(jin) 以妖魔鬼怪類和動物類為(wei) 例。五、麵具的門類劃分麵具,從(cong) 藝術門類來劃分,它屬於(yu) 美術範疇。在美術範疇內(nei) ,主要為(wei) 繪畫和雕塑兩(liang) 個(ge) 大類,在這兩(liang) 個(ge) 大類中,有很多姊妹藝術,譬如在藏傳(chuan) 繪畫中,就有壁畫、唐卡、建築裝飾畫等等。在藏族雕塑中,就有金屬雕(鑄)塑、木雕、泥塑、石刻、酥油花塑、彩沙塑等等。從(cong) 藝術意義(yi) 上講,這些姊妹藝術都是同源的,相互之間都有著一定的依存關(guan) 係和相互促進的作用。在藏族傳(chuan) 統文化中,往往將美術歸為(wei) “五明”學科的“工巧明”之中,屬於(yu) 一種專(zhuan) 門的學問。其中,繪畫起著極為(wei) 重要的傳(chuan) 動作用。藏族美術(含繪畫和雕塑)的起源曆史,根據近些年來的考古證明,至少產(chan) 生於(yu) 新石器時代,其典型代表為(wei) 考古遺址中出土的陶製品和陶製品上的各種刻紋圖案以及早期的岩畫。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吐蕃時期,藏族先民借鑒並吸納了大量中原、南亞(ya) 乃至西亞(ya) 的美術成果和成分,並且不斷融入到本土美術之中,從(cong) 而形成了自身的專(zhuan) 門學科——工巧明。這個(ge) 學科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jin) 人才輩出,流派紛呈,而且碩果累累。在累累碩果中,一是建立了自己的美術理論體(ti) 係,而且存世作品浩如煙海。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它為(wei) 藏族麵具的發展不僅(jin) 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提供了理論、技術的支持和保障。大凡稱職的麵具藝人或藝僧,首先必須具備較為(wei) 紮實的繪畫功底,這種繪畫技能在麵具製作中,用以造型構思、繪製小樣和麵具的彩繪。就麵具本身的塑製而言,它包括諸如木刻、泥塑、貼塑、金屬雕造等多種工藝,是多種雕塑技藝的綜合。所以麵具既是繪畫藝術與(yu) 雕塑藝術的綜合體(ti) ,更是雕塑的各種技藝的綜合體(ti) 。如果說,藏族美術的總體(ti) 發育存在明顯的缺陷的話,那麽(me) 必然會(hui) 影響到藏族麵具造型的整體(ti) 水平。換句話說,藏族麵具能夠發展到當今,並取得成就,是與(yu) 美術的其他姊妹藝術的支撐分不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