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 > 黨(dang) 建工作 >
時間:2020-06-27 | 欄目:黨(dang) 建工作 | 點擊:次
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戰略, 這為(wei) 鄉(xiang) 村人才成長提供了廣闊背景和有效機遇。應確立新時代鄉(xiang) 村人才發展戰略構想, 這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也是動力源之所在。一是要樹立鄉(xiang) 村人才的整體(ti) 發展觀, 二是要探索鄉(xiang) 村人才成長新模式, 三是要創辦有利於(yu) 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類學校。其中, 縣委書(shu) 記、鄉(xiang) 鎮幹部、村幹部、鄉(xiang) 賢、誌願者、鄉(xiang) 村學校等, 是鄉(xiang) 村人才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必須突破傳(chuan) 統觀念的束縛, 進行大膽甚至非常規的製度創新, 以便盡早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宏偉(wei) 奮鬥目標。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這將成為(wei) 改變當下中國農(nong) 村落後麵貌的轉折點。“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將從(cong) 根本上確立鄉(xiang) 村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和地位, 也為(wei) 其長治久安和穩定發展奠定了基調。然而, 如何振興(xing) 鄉(xiang) 村, 研究者尚缺乏創新性和有效性思路, 對於(yu) “人才成長”這個(ge) 關(guan) 鍵詞或瓶頸問題更缺乏深入探討, 致使“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很難落到實處。本文認為(wei) , 人才培育和發展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要義(yi) 所在, 必須突破以往的人才發展理念, 形成前瞻性、有機性和戰略性的格局與(yu) 構想。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偉(wei) 大係統工程。
鄉(xiang) 村人才之缺乏甚至匱乏, 並非始於(yu) 今日。對於(yu) 鄉(xiang) 村人才的重視以及培養(yang) 並非一時興(xing) 起, 而是貫穿於(yu) 黨(dang) 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工作的始終。然而, 不可否認的是, 長期以來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 鄉(xiang) 村人才外流和缺失變得愈加嚴(yan) 重, 有的村莊甚至出現人才“饑荒”, 即隻剩下老人、孩子和婦女。據統計, 我國目前農(nong) 村各類實用人才隻有1690多萬(wan) 人, 僅(jin) 占農(nong) 村勞動力的3.3%,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nong) 村人才之缺乏。(1) 而各級優(you) 秀領導幹部在鄉(xiang) 村更為(wei) 缺乏。沒有人才的鄉(xiang) 村, 不要說振興(xing) , 就是維持也是一句空話。何以會(hui) 出現鄉(xiang) 村的人才“饑荒”狀況, 我們(men) 應怎樣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鄉(xiang) 村人才缺乏問題?對此, 不能不從(cong) 觀念上進行思考和突破。
在許多人看來, 所謂城鎮化就是去鄉(xiang) 村化, 於(yu) 是鄉(xiang) 村人才也就如同鄉(xiang) 村的凋零一樣, 變得越來越缺乏。比較典型的例子是, 從(cong) 鄉(xiang) 村考上大學的學生畢業(ye) 後少有願意回來工作的, 城裏的幹部多不願到鄉(xiang) 村工作, 退休人員也多在城裏住, 就連到城裏打工的農(nong) 民工久而久之也不想回農(nong) 村了。整個(ge) 鄉(xiang) 村人才變成單向度的外流, 少有向內(nei) 進入者, 這是一種極不對等的人才流動狀態。近些年, 黨(dang) 和國家加大了向鄉(xiang) 村輸入人才的力度, 像讓機關(guan) 幹部到村任第一書(shu) 記, 建立大學生村官製度, 倡導和激勵年輕人到鄉(xiang) 村接受鍛煉等, 都是較為(wei) 切實可行的辦法。不過, 其最大的問題是時間短, 有的甚至成為(wei) 走馬觀花式的鍍金, 還有的功利心太強, 致使鄉(xiang) 村人才仍處於(yu) 缺乏、不穩定和低效狀態。可以說, 目前的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有治標不治本的局限, 很難真正起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作用。要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 必須進行觀念更新和製度創新, 並彰顯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內(nei) 在價(jia) 值和魅力。
首先, 需打破城鄉(xiang) 人才流動的區隔與(yu) 壁壘。一般意義(yi) 上說, 城鄉(xiang) 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動的,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不少高級幹部都有基層工作經曆, 有的甚至接受過各式各樣的基層鍛煉。從(cong) 國家幹部晉升的角度看也是如此, 如要得到提升和重用, 必須有一定期限的基層工作閱曆。如根據規定, “擔任縣處級領導職務的, 應當具有五年以上工齡和兩(liang) 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曆” (2) 。然而, 事實上, 城鄉(xiang) 人才流動有著巨大的障礙, 這就造成城鄉(xiang) 幹部較難正常和自由流動的困局。比如, 一個(ge) 鄉(xiang) 村幹部要成為(wei) 城市幹部, 無異於(yu) 跨越一道鴻溝;大多數鄉(xiang) 鎮幹部很難成為(wei) 縣市幹部, 有的一輩子就在鄉(xiang) 鎮內(nei) 部交換流轉。村幹部更是如此, 由於(yu) 他們(men) 不是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國家行政官員, 所以較少能成為(wei) 國家幹部, 這就嚴(yan) 重影響了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也成為(wei) 其貪腐和惰政的根源之一。盡管有的地方進行了村幹部可晉升為(wei) 鄉(xiang) 鎮幹部的嚐試, 但較少能夠持久下去的, 更不要說在全國範圍內(nei) , 這樣的創新並不多見, 根本不能改變廣大鄉(xiang) 村的人才交流理念。未來必須真正建立“能上能下”的幹部升降製度和機製, 全麵打破目前的區隔, 形成全國一盤棋的理念, 讓包括村幹部在內(nei) 的優(you) 秀的鄉(xiang) 村幹部“能上”, 並且有快速的跨級上升通道。果能如此, 鄉(xiang) 村幹部就會(hui) 變得富有吸引力, 並快速成長起來。同理, 有誌於(yu) 到鄉(xiang) 村工作的城市人才也可以突破各種阻力和限製, 成為(wei) 鄉(xiang) 村幹部隊伍的後備力量。
其次, 要高度重視對於(yu) 主要鄉(xiang) 村幹部的選用。整體(ti) 而言, 鄉(xiang) 村幹部的選用一直是黨(dang) 和政府的工作重點,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 這一點更是得到了明顯加強。如2014年在河南蘭(lan) 考同焦裕祿幹部學院部分鄉(xiang) 村幹部學員座談時指出:“鄉(xiang) 村處在貫徹執行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末端, 是我們(men) 黨(dang) 執政大廈的地基, 在座各位可以說是這個(ge) 地基中的鋼筋, 位子不高但責任很大。現在, 農(nong) 村發展和管理對基層幹部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家要多思考如何把基層幹部當好。” (3) 近些年, 中央高度重視優(you) 秀縣委書(shu) 記的培訓和評選活動, 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不過, 如何重視鄉(xiang) 村幹部, 尤其是如何將黨(dang) 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 是一項需要認真研究的工作。就目前情況看, 對於(yu) 鄉(xiang) 村幹部的重視遠遠不夠, 對於(yu) 縣市、鄉(xiang) 鎮、村幹部的重視程度也呈遞減之勢, 這也是造成鄉(xiang) 村社會(hui) 問題眾(zhong) 多, 尤其是腐敗現象高發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如果將村幹部比成一個(ge) 人的十指, 那麽(me) 鄉(xiang) 鎮幹部就是他的手腕, 縣市幹部就是其臂膀, 國家方針政策的傳(chuan) 達和落實需要各級幹部包括鄉(xiang) 村幹部的分工和協作。因此, 對於(yu) 鄉(xiang) 村幹部容不得半點忽略, 更不能簡單籠統而不加區分地看待鄉(xiang) 村幹部, 而應賦予其各自獨特的功能以及不可代替的價(jia) 值。以村幹部為(wei) 例, 它不僅(jin) 人數眾(zhong) 多, 而且與(yu) 廣大村民的關(guan) 係最為(wei) 直接, 因此其優(you) 劣高下至關(guan) 重要, 對之不可不慎重選用。鄉(xiang) 鎮幹部在國家幹部體(ti) 係中處於(yu) 末端, 但它具有橋梁和中介作用, 是上承下達的關(guan) 鍵。如果鄉(xiang) 鎮幹部得其人選, 一定會(hui) 上下通暢、得心應手, 否則必然會(hui) 事倍功半。還有縣市幹部, 它是黨(dang) 和國家與(yu) 廣大鄉(xiang) 村聯係的大動脈, 如無得力的縣市幹部, 廣大鄉(xiang) 村與(yu) 國家肌體(ti) 就會(hui) 變得十分隔膜。因此, 必須科學地理解鄉(xiang) 村幹部內(nei) 部的關(guan) 係, 以及它與(yu) 黨(dang) 和國家的關(guan) 係, 否則鄉(xiang) 村人才不可能得到真正重視, 更難以做到因才而用和各得其所。
再次, 應充分發揮鄉(xiang) 村人才安居樂(le) 業(ye) 的特殊優(you) 勢。就如同不能就農(nong) 村研究農(nong) 村一樣, 對於(yu) 鄉(xiang) 村人才問題也要與(yu) 鄉(xiang) 村其他方麵聯係起來加以思考。因為(wei) 要真正讓鄉(xiang) 村人才不斷湧現和快速成長, 一定離不開鄉(xiang) 村優(you) 勢的發揮。這就要求我們(men) 快速解決(jue) 目前鄉(xiang) 村社會(hui) 存在的短板問題, 主要包括生活環境、硬件設施、公共產(chan) 品供給等問題,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吸引天下英才。具體(ti) 而言, 鄉(xiang) 村人才的穩定與(yu) 發展, 離不開硬件與(yu) 軟件的配備和提升, 尤其要在鄉(xiang) 村的文化建設上給予大力支持, 從(cong) 而展示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獨特價(jia) 值和魅力。當鄉(xiang) 村社會(hui) 有了美麗(li) 的生態環境、方便快捷的交通設施、高水平的醫療和教育、豐(feng) 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時, 就不愁鄉(xiang) 村人才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在這方麵, 一些特色小鎮建設吸引了大量人才, 這對各地鄉(xiang) 村人才的儲(chu) 備不無借鑒作用。
總之, 必須從(cong) 整體(ti) 上理解鄉(xiang) 村人才問題, 否則就會(hui) 陷入機械論。如果隻是孤立地看待鄉(xiang) 村人才問題, 不要說不會(hui) 有鄉(xiang) 村人才的興(xing) 旺, 即使有也會(hui) 很快枯竭。另一方麵, 鄉(xiang) 村幹部本身也是一個(ge) 整體(ti) , 它需要在強調縣、鄉(xiang) 、村等關(guan) 鍵環節時, 更注意其內(nei) 在的關(guan) 聯性, 否則永難打開鄉(xiang) 村人才問題自身存在的一個(ge) 個(ge) 死結。
盡管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一直備受關(guan) 注, 各地也不斷開展了一些創新性探索, 但整體(ti) 而言仍存在著慣性思維甚至固化模式, 這嚴(yan) 重影響了鄉(xiang) 村人才工作的長遠發展, 也難以真正整合、強化、優(you) 化鄉(xiang) 村人才隊伍。我認為(wei) , 必須打破成規, 加強創新, 注重實際, 緊接地氣, 讓鄉(xiang) 村真正成為(wei) 優(you) 秀人才的蓄水池和製度創新的實驗場。換言之, 必須以非常規的創新將各路英才吸引到鄉(xiang) 村, 從(cong) 而全麵帶動和提速鄉(xiang) 村社會(hui) 發展。
一是創新縣委書(shu) 記任用製度。由於(yu) 長期以來的幹部升遷製度的限定, 縣委書(shu) 記多是按程序任用, 如從(cong) 鄉(xiang) 鎮或縣級領導幹部提升, 或從(cong) 地委等層級下派。這兩(liang) 種方式的優(you) 點是強調層級漸進和實踐的重要性, 但其最大不足是過於(yu) 突出層級關(guan) 係, 這樣較難將最優(you) 秀的人才選拔出來。從(c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角度考慮, 縣市是聯係城市與(yu) 鄉(xiang) 村的橋梁, 縣委書(shu) 記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線總指揮”, 因此必須適應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要求, 大膽創新縣委書(shu) 記的任用製度。除了就近從(cong) 高低兩(liang) 層選任縣委書(shu) 記外, 還可越級和破例選拔。如有優(you) 秀的廳局級甚至更高級別的領導幹部欲任縣委書(shu) 記, 可讓其在保留級別的情況下到縣域大顯身手。當然, 對那些特別有才幹的鄉(xiang) 鎮甚至村幹部, 即使他們(men) 級別不夠, 也可通過考察破格提升為(wei) 縣委書(shu) 記。我們(men) 的目的不是按部就班、刻舟求劍地選用縣委書(shu) 記, 而是將最優(you) 秀的人才放在這個(ge) 崗位。以一個(ge) 省的正副廳局級幹部為(wei) 例, 其數量往往不下百人, 按現有的選用模式, 他們(men) 較少或較難被任命為(wei) 縣委書(shu) 記。其實, 不少有真才實學的正副廳局級幹部甘做縣委書(shu) 記, 而不願在廳局級幹部中換來調去, 與(yu) 其混跡於(yu) 大量的廳局級幹部之中, 還不如到縣上為(wei) 造福一方發揮一己才幹。像古代的鄭板橋、當代的焦裕祿, 他們(men) 雖隻是個(ge) 縣級官員, 但貢獻和影響力並不比更高級別的官員小。秦始皇時, 李斯強調:海內(nei) 一統, 皆為(wei) 郡縣。(4) 之後, 中國曆代基本沿續了秦朝的郡縣製, 並選拔全國最優(you) 秀的人才去做縣令, 以至於(yu) 縣官被稱為(wei) 父母官。也表示:“郡縣治, 天下安。……在我們(men) 黨(dang) 的組織和國家政權結構中, 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guan) 鍵環節, 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 也是幹部幹事創業(ye) 、鍛煉成長的基本功訓練基地。縣委是我們(men) 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一線指揮部’, 縣委書(shu) 記就是‘一線總指揮’, 是我們(men) 黨(dang) 在縣域治國理政的重要骨幹力量。” (5) 因此, 從(cong) 國家和政府角度說, 一方麵要加大力度宣傳(chuan) 縣委書(shu) 記的重要性, 增強其榮譽感, 另一方麵要破除陳規, 鼓勵有誌向、有才幹的高層級幹部去當縣委書(shu) 記, 這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會(hui) 充滿希望。當然, 讓高層級的領導幹部屈身當縣委書(shu) 記, 必須保證其級別不動、待遇從(cong) 優(you) 、提升優(you) 先, 尤其是對於(yu) 那些有誌於(yu) 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幹部, 更要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 從(cong) 而創造全國上下領導幹部爭(zheng) 做縣委書(shu) 記的局麵。
二是把好優(you) 秀鄉(xiang) 鎮幹部和村幹部的選用關(guan) 。鄉(xiang) 鎮幹部職低位卑權小, 但責任和影響卻很大, 它直接關(guan) 係到一個(ge) 鄉(xiang) 鎮的發展及其命運。目前的鄉(xiang) 鎮幹部盡管對於(yu) 維護鄉(xiang) 鎮穩定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但存在的問題也是較為(wei) 明顯的:第一, 鄉(xiang) 鎮幹部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突顯。在不少人看來, 鄉(xiang) 鎮幹部是領導幹部的一個(ge) 餘(yu) 數或尾巴, 有能力有作為(wei) 者可升遷為(wei) 更高層級, 能力一般或無能者被放在鄉(xiang) 鎮。第二, 鄉(xiang) 鎮幹部的選用過於(yu) 簡單隨意, 缺乏嚴(yan) 格的審核、考核、監督, 致使不少鄉(xiang) 鎮幹部文化和道德水平不高, 能力不強, 有的甚至帶病上崗。第三, 鄉(xiang) 鎮幹部的管理創新明顯不足。不論是對鄉(xiang) 鎮幹部的為(wei) 政方式, 還是對鄉(xiang) 鎮幹部的工作狀態, 都有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致使不少鄉(xiang) 鎮幹部不作為(wei) 甚至屍位素餐, 更不要說創新性開拓與(yu) 發展了。村幹部也是如此,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的村民自治對於(yu) 鄉(xiang) 村治理意義(yi) 重大, 但賄選、黑社會(hui) 幹預、腐敗成風、道德滑坡、利己主義(yi) 與(yu) 金錢至上等, 也成為(wei) 影響村民自治的負麵因素。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村民自治開展數十年後, 不少村莊仍然貧困落後, 以至於(yu) 不得不選派機關(guan) 幹部到村幫扶整改。近些年來, 一些地方和單位開始探索選派機關(guan) 優(you) 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shu) 記的做法, 這是一個(ge) 創舉(ju) , 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不過, 因其臨(lin) 時性和整改性, 大大削弱了其可持續性與(yu) 有效性。可喜的是, 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nong) 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關(guan) 於(yu) 做好選派機關(guan) 優(you) 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shu) 記工作的通知》, 規定第一書(shu) 記任期一般為(wei) 1至3年, 且要“確保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這一規定彌補了以往進村當第一書(shu) 記的短期性和不安定感, 但在村莊第一書(shu) 記的任用上, 仍缺乏開放性、探索性、創新性。因此, 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確立這樣的為(wei) 政理念:治國先治縣, 治縣先治鄉(xiang) 鎮, 治鄉(xiang) 鎮必自村莊開始, 以便打下鄉(xiang) 村幹部隊伍建設的堅實基礎。在村幹部、鄉(xiang) 鎮幹部的選拔和任用上, 要將民選與(yu) 上級考核相結合, 將自願報名與(yu) 審查相統一, 將業(ye) 績與(yu) 晉升相關(guan) 聯, 並打破各種常規束縛, 從(cong) 而為(wei) 鄉(xiang) 村幹部任用和成長創造寬鬆自由的環境。如縣級職能部門有能力者, 可要求到鄉(xiang) 鎮甚至村莊當第一書(shu) 記, 並將其職、責、權、利等直接掛鉤, 能使鄉(xiang) 鎮或村莊得以善治者, 可享受更多物質紅利與(yu) 升遷機會(hui) 。當然, 更應鼓勵那些公而忘私、一心為(wei) 民的基層幹部長期紮根鄉(xiang) 村, 使其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力軍(jun) 與(yu) 堅定柱石。
三是鼓勵和推進退休幹部、鄉(xiang) 賢、誌願者為(wei) 鄉(xiang) 村服務。現在的鄉(xiang) 村人才缺失主因是“外流”遠大於(yu) “進入”, 許多原本可為(wei) 鄉(xiang) 村服務的人才難以發揮作用。以在外退休的領導幹部和鄉(xiang) 賢為(wei) 例, 他們(men) 中有不少人年紀並不老, 體(ti) 力和精力尚好, 人脈暢通, 經濟實力雄厚, 尤其有一顆報效鄉(xiang) 裏之心, 然而因得不到政策支持, 難以為(wei) 家鄉(xiang) 盡心效力。國家能否打破鄉(xiang) 村幹部任用製度, 讓那些優(you) 秀的退休幹部和鄉(xiang) 賢做鄉(xiang) 鎮和村第一書(shu) 記?如果可行, 他們(men) 一定會(hui) 不負重望, 將鄉(xiang) 村治理得麵目一新。不要說給這些人以物質激勵, 就是沒有報酬, 隻給他們(men) 精神鼓勵, 他們(men) 也會(hui) 為(wei) 鄉(xiang) 村社會(hui) 發光發熱並樂(le) 此不疲的。這是因為(wei) , 在外漂泊一生的遊子, 無論以前如何, 對家鄉(xiang) 的恩情總是難忘的, 一旦有機會(hui) , 他們(men) 就會(hui) 為(wei) 家鄉(xiang) 振興(xing) 傾(qing) 其所有、盡其所能。誌願者也是如此, 與(yu) 城市誌願者相比, 鄉(xiang) 村誌願者不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較大距離。應建立長效機製, 讓誌願者尤其是家鄉(xiang) 誌願者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獻計出力, 努力開發利用好這一極富有潛力的人才資源。而事實上, 當下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封閉性、保守性、形式主義(yi) 堵住了人才“進入”的大門, 從(cong) 而將鄉(xiang) 村變得缺乏活力甚至死水一潭。
鄉(xiang) 村是一塊廣大無垠的樂(le) 土, 它需要更多優(you) 秀人才投身其中, 並為(wei) 之奮鬥終生。然而, 現有的製度與(yu) 實踐卻把許多優(you) 秀人才擋在外麵, 更缺乏不斷進行製度創新的理念和動能, 這與(yu) 改革開放以來的急劇社會(hui) 變革是極不相適應的。今後, 我們(men) 應借鑒以往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有益經驗, 也要總結其失利的教訓, 解放思想, 積極進取, 尤其要結合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特點, 創造性地改革選人用人製度, 不為(wei) 任何成規與(yu) 舊習(xi) 所束縛。凡是有利於(yu) 壯大和優(you) 化鄉(xiang) 村人才隊伍的做法, 我們(men) 都可以探索和嚐試, 而無益和無效的都要摒棄。在此, 最為(wei) 重要的是, 要高度重視和最大範圍內(nei) 選用縣委書(shu) 記、鄉(xiang) 鎮幹部和村幹部, 充分盤活本地在外退休的幹部和鄉(xiang) 賢, 更多吸納誌願者深入鄉(xiang) 村。隻有這樣, 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才能走出一條創新性發展道路,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才不至於(yu) 變成一句空話。
教育曆來為(wei) 家國發展之長遠大計, 有頭腦和眼光者均會(hui) 在教育上全力以赴。不久前, 還強調:“人才是創新的根基, 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培養(yang) 人才, 根本要依靠教育。” (6) 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關(guan) 鍵在教育, 在通過教育獲得優(you) 秀人才, 從(cong) 而形成鄉(xiang) 村善治的原動力和內(nei) 動力。從(cong) 此意義(yi) 上說, 教育水平之高下直接關(guan) 係到鄉(xiang) 村社會(hui) 發展之程度。這也是教育發達的東(dong) 部沿海地區比教育落後的中西部地區, 經濟與(yu) 文化獲得了更快發展的重要原因。但目前的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主要集中在利用“第一學校”, 即由國家創辦的正規的大學、中學、小學, 而具有輔助性的黨(dang) 校、職業(ye) 學校、夜校等“第二學校”的作用發揮不理想, 尤其是缺少由社會(hui) 參與(yu) 辦學、立足於(yu) 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的專(zhuan) 門學校,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ge) 重大缺憾。我們(men) 認為(wei) , 除了靠“第一學校”為(wei) 鄉(xiang) 村培育人才外, 還需要大力發展“第二學校”, 有針對性地培養(yang) 鄉(xiang) 村專(zhuan) 門人才。
第一, 大力發展縣級和鄉(xiang) 鎮黨(dang) 校。與(yu) 大學、中學、小學這樣的“第一學校”相比, 黨(dang) 校是“第二學校”, 是具有輔助性和培訓功用的重要場所, 廣大黨(dang) 員尤其是黨(dang) 員幹部可在黨(dang) 校獲得很好的學習(xi) 和成長機會(hui) 。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央黨(dang) 校和各省市黨(dang) 校, 它們(men) 成為(wei) “第二學校”的核心力量與(yu) 排頭兵。不過, 也應該承認, 縣鄉(xiang) 尤其是鄉(xiang) 鎮黨(dang) 校的作用並未得到很好發揮, 有不少鄉(xiang) 鎮沒有成立黨(dang) 校, 即使有也多是有名無實, 至多掛個(ge) 牌子, 連基本人員也配備不齊, 致使不少鄉(xiang) 鎮黨(dang) 校根本沒有發揮培育鄉(xiang) 村人才的作用。今後, 應加大力量創建和發展縣鄉(xiang) 尤其是鄉(xiang) 鎮黨(dang) 校, 使其成為(wei) 鄉(xiang) 村黨(dang) 員成長的重要平台和培訓基地, 以克服以往隻有黨(dang) 員領導尤其是高層黨(dang) 員領導才有機會(hui) 進黨(dang) 校學習(xi) 的局限, 讓鄉(xiang) 村黨(dang) 員也有機會(hui) 接受黨(dang) 校培訓。這既有助於(yu) 鄉(xiang) 村基層黨(dang) 建工作的開展, 也是提高黨(dang) 員尤其是鄉(xiang) 村黨(dang) 員幹部政治覺悟和工作能力的捷徑。至於(yu) 如何創辦鄉(xiang) 鎮黨(dang) 校, 可采取靈活有效的方式方法, 可讓外來的專(zhuan) 家學者登台講解, 也可讓鄉(xiang) 鎮領導尤其是有成就的鄉(xiang) 村黨(dang) 員講解, 還可舉(ju) 行鄉(xiang) 鎮黨(dang) 員研討會(hui) , 有針對性地解決(jue) 鄉(xiang) 村社會(hui) 麵臨(lin) 的各種棘手問題。總之, 鄉(xiang) 鎮黨(dang) 校要避免政治空談, 而是將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與(yu) 具體(ti) 的農(nong) 村實際問題相結合, 力求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道德品質、經濟發展、社會(hui) 穩定、生態意識等方麵整體(ti) 推進。
第二, 全麵建立有助於(yu) 鄉(xiang) 村人才成長的專(zhuan) 門學校。就目前情況看, 針對鄉(xiang) 村的技術學校、職業(ye) 學院以及農(nong) 民學院也有一些, 但整體(ti) 而言並未形成規模, 更未得到普及, 而能將之下沉到鄉(xiang) 鎮一級的更是少見, 更不要說立足於(yu) 鄉(xiang) 村幹群現代化能力水平提高的專(zhuan) 門學校了。這就形成一個(ge) 巨大的反差:廣大鄉(xiang) 村亟需培訓的幹群數量驚人, 但真正為(wei) 他們(men) 建立的專(zhuan) 門學校卻比較有限, 能切合鄉(xiang) 村幹群實際情況者更是鳳毛麟角。因此, 未來的鄉(xiang) 村人才培育必須加大氣力建立專(zhuan) 門學校, 這既包括從(cong) 全國範圍著手建立“第二學校”, 也包括將“第二學校”直接下沉到縣市、鄉(xiang) 鎮, 以便更貼近鄉(xiang) 村幹群尤其是廣大農(nong) 民的實際需求。以鄉(xiang) 鎮學院為(wei) 例, 如能建立以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文化、生態、藝術、體(ti) 育等為(wei) 中心的培訓學校, 直接將廣大幹群作為(wei) 培訓學員, 實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學習(xi) , 那鄉(xiang) 村人才就會(hui) 獲得內(nei) 生動力, 從(cong) 而克服過於(yu) 依賴外援式人才的局限。
第三, 村莊農(nong) 民可成立夜校、冬校等, 利用業(ye) 餘(yu) 和休閑時間學習(xi) 知識、技能, 提高道德、文化水平, 培養(yang) 藝術、養(yang) 生興(xing) 趣, 提升美好和幸福指數。這就接續了毛澤東(dong) 、梁漱溟等人早年創辦農(nong) 校、業(ye) 校的傳(chuan) 統。其實, 在廣大鄉(xiang) 村人才培育過程中, 最為(wei) 重要的是有自主性和創新性, 充分發揮基層幹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並采取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形式, 以適應農(nong) 村、鄉(xiang) 村幹部和農(nong) 民更好發展的需求。目前, 廣大鄉(xiang) 村幹群業(ye) 餘(yu) 生活貧乏, 有的甚至陷於(yu) 簡單的唱歌、跳舞、打麻將, 還有的誤入賭博、吸毒、性淫亂(luan) 歧途, 這勢必導致鄉(xiang) 村各種社會(hui) 問題多發頻發。在村莊創辦各式夜校、冬校, 既可改變這些社會(hui) 不良風氣, 又可讓村民掌握農(nong) 業(ye) 和手工業(ye) 等技術, 還可提高其現代化生活管理技能, 養(yang) 成良好社會(hui) 道德風氣, 培育充實、健康、高尚的審美趣味。這是一項立足長遠、意義(yi) 重大、功德無量的偉(wei) 業(ye) 。
當然, 在鄉(xiang) 村“第二學校”建設中, 要格外注重舉(ju) 辦各式各樣、有針對性的專(zhuan) 題培訓班。在這方麵, 全國各地已積累了不少經驗, 像農(nong) 村科技培訓班、職業(ye) 女農(nong) 民培訓班 (7) , 有的甚至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進行培訓, 還有的通過遠程信息化進行培訓。但目前鄉(xiang) 村培訓存在以下問題:過於(yu) 重視技術而忽略文化素質, 相對重視領導幹部而忽略農(nong) 民, 形式較為(wei) 單一而缺乏多樣性, 尤其是缺乏創新性培訓。因為(wei) 廣大鄉(xiang) 村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 且各有其地理、文化、經濟特點, 所以應在豐(feng) 富性、專(zhuan) 門性、現代性、信息化等方麵多下功夫。在廣大鄉(xiang) 村, 可提煉出有代表性的議題, 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如針對婆媳關(guan) 係、兒(er) 女教育、垃圾清理、財產(chan) 糾紛、夫妻相處之道、幹群關(guan) 係、投資理財、婚戀嫁娶等鄉(xiang) 村幹群感興(xing) 趣的話題展開培訓, 以帶動鄉(xiang) 村人才培養(yang) 。在強化職業(ye) 農(nong) 民教育培訓時, 應深入貫徹農(nong) 業(ye) 部印發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發展規劃》精神, 除了提高農(nong) 民科技能力外, 還要在培育現代農(nong) 民品質上有所推進。這樣的培訓有以下優(you) 點:避免脫離鄉(xiang) 村農(nong) 民實際特點的虛空狀態, 從(cong) 文化和精神高度提升新型農(nong) 民的境界與(yu) 品位, 強化了問題意識和專(zhuan) 業(ye) 性特點。另外, 對於(yu) 鄉(xiang) 村幹部的培訓也應體(ti) 現出這樣的特點, 從(cong) 而突破單一甚至形式主義(yi) 的培訓內(nei) 容和方式。
問題的關(guan) 鍵是, 我們(men) 應怎樣以戰略的眼光, 進行統籌安排, 強化製度設計, 注重實效, 在與(yu) “第一學校”既互相聯係又有所區別的情況下, 為(wei) 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創立“第二學校”。這就需要頂層設計與(yu) 草根智慧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更需要縣鄉(xiang) 上下互動, 還需要幹群合力而為(wei) , 以便讓“第二學校”在全國尤其是廣大鄉(xiang) 村開花結果。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我們(men) 正在麵臨(lin) 著的一項重大課題。因為(wei) 各方麵的原因, 在這方麵我們(men) 欠債(zhai) 太多, 所以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這就需要實行鄉(xiang) 村人才發展戰略轉型, 改變觀念, 大膽創新, 切合實際, 有時需要進行非常規探索和變革。具體(ti) 而言, 應以整體(ti) 的動態思維, 建立縣鄉(xiang) 村三級聯動機製, 尤其是充分調動鄉(xiang) 村廣大幹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果如此, 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就會(hui) 進入良性、快速、高效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