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殼丘頭遺址分布的範圍大約10000多平方米,考古隊前後兩(liang) 次發掘,共清理出21個(ge) 貝殼堆積坑和1座墓葬,出土了200多件石器、骨器、玉器、貝器、陶器等遺物,以及數以千計的陶片標本,經過碳-14年代測定,殼丘頭遺址年代為(wei) 距今5500至6500年,屬於(yu) 新石器時代遺址。
平潭殼丘頭遺址,是迄今台灣海峽西岸已發現的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017年,中國首個(ge) 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機構“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潭成立。
海防要塞史績卓越
自明代開始,海上危機四伏,海防隨之發展。到明清年間,平潭成為(wei) 海防要塞。
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朝廷析海壇島以及周邊的九個(ge) 島,設置平潭海防廳。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實行了戍兵換班製度。
在曆次重大事件發生時,海壇鎮水師都渡海平亂(luan) 。正是這批水師的到來,庇護了台灣百姓的生產(chan) 生活。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詹功顯臨(lin) 危受命調任澎湖協水師副將,為(wei) 澎湖地區最高軍(jun) 事武官,這一年,第一次鴉片戰爭(zheng) 爆發,詹功顯指揮的澎湖防禦戰取得了勝利,書(shu) 寫(xie) 了一首“抗英保台海”的愛國史詩。道光皇帝為(wei) 表彰他的軍(jun) 功,禦筆親(qin) 題“老臣為(wei) 國”匾牌。
地處福建海疆最前沿的海壇鎮水師,戍台官兵的人數情況難作準確統計,據史料記載,清朝治台期間,累計戍台近七十批次,赴台的海壇鎮將士多達八萬(wan) 之眾(zhong) ,平潭軍(jun) 民為(wei) 保衛台灣島安全做出了重大犧牲。
數百年來,平潭曆經許多戰事。平潭名將賢才輩出,湧現出八位提督,十二位總兵。
2018年4月2日,平潭東(dong) 海陵園“萬(wan) 善同歸”石碑前,平潭軍(jun) 民舉(ju) 行了首次海壇水師公祭活動。
藤牌操強身健體(ti)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東(dong) 南沿海一帶倭寇作亂(luan) ,抗倭名將戚繼光受命來到福建。
戚繼光操練的“鴛鴦陣”中,藤牌手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yu) 敵近戰,而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則照應周邊的藤牌手和狼筅手。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yu) 盾、長與(yu) 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換靈活,抑製住了倭寇優(you) 勢的發揮。之後,戚繼光率領“戚家軍(jun) ”,對倭作戰,每戰皆捷。
戚繼光入駐平潭後,藤牌兵向鄉(xiang) 勇傳(chuan) 授作戰陣法以抗擊倭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平潭藤牌操。
1958年,電影《小刀會(hui) 》劇組專(zhuan) 程到平潭學習(xi) 藤牌操的招式,電影將平潭藤牌操首次展現於(yu) 世人麵前。
2018年,平潭藤牌操傳(chuan) 承基地成立。
古老劇種詞明戲獨具魅力
詞明戲原名“高腔”,由於(yu) 最初時不用管弦伴奏,強調唱明台詞,故稱為(wei) “詞明”。
相傳(chuan) 詞明戲肇始於(yu) 明末清初,浙江餘(yu) 姚詞明戲藝人流落於(yu) 此,衣缽相傳(chuan) ,保留到了今天。
為(wei) 豐(feng) 富詞明戲的舞台表現形式,平潭詞明戲班引入了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泉州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方式。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si) 傀儡”,每個(ge) 提線木偶身上設置16至30餘(yu) 條纖細的提線,表演者用靈動的指尖與(yu) 纖細的提線,讓木偶的動作活靈活現,豐(feng) 富了詞明戲的表演細節。
在第二屆平潭“霞海文化節”上,林文遠和他的夥(huo) 伴們(men) 演出了詞明戲經典劇目《打八仙》中的唱段《偷桃》,古老劇種散發出的獨特魅力深深打動了觀眾(zhong) 。
貝雕工藝獨樹一幟
據《平潭縣誌》記載,平潭有貝類一百多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平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貝”文化。而把貝文化打造成貝產(chan) 業(ye) ,靠的是一代代平潭人的艱辛付出。
1959年,平潭創辦了全省第一家貝殼工藝廠。時任貝殼工藝廠廠長的林國欽利用豐(feng) 富的貝殼研究出貝雕工藝。鼎盛時期,平潭貝雕從(cong) 業(ye) 人數達千人。
平潭貝雕因材施藝,依勢取形,創造出拚貼法、浮堆法、坯模法、和鏤空透雕法等工藝,生產(chan) 出5大類200多個(ge) 貝雕品種。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平潭貝雕工藝廠的產(chan) 品在廣州商品交易會(hui) 展銷,一幅貝雕國際象棋風靡會(hui) 場,備受歡迎,這是屬於(yu) 平潭貝雕技藝的高光時刻。
近年來,詹勝的貝雕作品《活蟹》,表現的是平潭的金鱘,栩栩如生,意蘊悠遠。這幅作品在福建省文化產(chan) 業(ye) 金磚國家(俄羅斯)展覽會(hui) 上,引起了業(ye) 界驚歎,讓平潭貝雕聲譽再起。
為(wei) 了傳(chuan) 承貝雕藝術,平潭越來越多的學校將貝雕融入校園文化。平潭城關(guan) 小學貝藝工坊製作的作品,小有名氣。
海蝕地貌甲天下
2019年5月,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了數張名叫“藍眼淚”的照片,吸引了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
每年夏天,平潭海域都會(hui) 出現“藍眼淚”的奇觀。每到這時,平潭綿長的海岸線變成了晶瑩的藍色,好像星空墜入了大海,夢幻而又浪漫。這種由浮遊熒光生物形成的神奇景觀,掀起了平潭的旅遊熱潮。
而真正讓平潭海島譽享譽國內(nei) 外的,是遍布全島的海蝕地貌奇觀。
平潭花崗岩海蝕地貌因數量多,規模大,形象逼真,布局巧妙,被前來考察的中外專(zhuan) 家們(men) 稱為(wei) 世界罕見的海蝕地貌博物館,平潭因此贏得了“海蝕地貌甲天下”的聲名。
隨著平潭地質公園正式獲批國家級地質公園,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讓平潭擁有發展旅遊的廣闊空間。2016年,《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方案》獲得國務院批複。平潭一躍成為(wei) 繼海南島之後,中國第二個(ge) 國際旅遊島。
借助旅遊帶來的發展,以及傳(chuan) 統漁業(ye) 和海運的升級改造,勇於(yu) 開拓的平潭人經營著1000多艘運輸船舶,總運力占全國近20%,平潭人正以海洋的胸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