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位置:主頁 > 品牌演藝 > 非物質文化 >

【中華文化】若非鄉土,如何非遺

來源:未知|發布時間:2020-07-03|瀏覽次數:

鄉(xiang) 土社會(hui) 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們(men) 對近現代中國的基本認知。在城鎮化進程如火如荼的今日,“鄉(xiang) 土”依然是中國社會(hui) 難以摘除的標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今的遺存,與(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流傳(chuan) 於(yu) 民間社會(hui) 的傳(chuan) 說、史詩、民謠、舞蹈、戲曲、雜技、手工技藝、民俗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都烙上了深刻的鄉(xiang) 土印記。可以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植根於(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文化形態。

城鎮化改變著中國社會的結構形貌,將鄉土中國推向現代化、城市化、商業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劇烈的結構性變革中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有些依賴於村落社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傳統村落格局的改變和村民的流失,失去生存空間,逐漸被人們淡忘拋棄;有些則在城鎮和商業化環境中尋求到新的發展空間,獲得了新的生機,但是卻必然要付出削足適履的代價,以迎合人們對商業價值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得不轉變它們的功能,從實用的到審美的,從神聖的到世俗的,從儀式的到娛樂的。比如,作為民間習俗產物的剪紙、年畫,如今成為裱入相框的藝術品;民間祭祀活動成為電視直播秀;民俗儀式成為旅遊項目。拋棄原有的功能,植入現代社會所需的新功能,也許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早已偏離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這種改變,不僅是形式的變更,更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構。這種改變之下,人們的觀念是否緊密相隨?人們的情感和價值是否重新找到定位?

在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實踐中,人們(men) 對鄉(xiang) 村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主要著眼於(yu) 單一項目的保護,傾(qing) 向於(yu) 將其抽離出鄉(xiang) 村社會(hui) ,實行“去鄉(xiang) 土化”保護,比如將該項目的傳(chuan) 承人工作室集中於(yu) 統一建造的文化園、博覽園或者作為(wei) 旅遊景點的曆史文化保護區域等場所,完全割裂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其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的關(guan) 聯,使其處於(yu) “碎片化”狀態。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所處的社會(hui) 文化環境為(wei) 其生存發展的土壤。離開土壤,它必將成為(wei) 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過程中,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其所處的自然、人文環境進行整體(ti) 性保護視為(wei) 基本原則,注重文化生態環境的維護和修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能夠在原有的生存環境中自然地發展、變遷。

為(wei) 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文化生態環境的整體(ti) 保護,我國不斷強化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傳(chuan) 統村落等區域性文化遺產(chan) 的綜合保護,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環境的整體(ti) 性。在被納入保護名錄的村落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可以在傳(chuan) 統村落裏安靜生長。然而,我國還有多如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分布在沒有被納入保護的普通村落和鄉(xiang) 村社會(hui) 中,它們(men) 的現狀和未來還需要得到持續的關(guan) 注和積極的探索。

Copyright © 2002-2020 betway网址入口

京公網安備 110111020013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