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位置:主頁 > 鄉土文化 > 鄉土雜誌 >

鄉土文化——春節, 中華兒女追求團圓美滿的節日

來源:未知|發布時間:2020-06-16|瀏覽次數:

● 中國年與(yu) 春節在時代發展中為(wei) 何會(hui) 合二為(wei) 一?

● 為(wei) 何說立春節就是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春節?

● 傳(chuan) 統年是“歲尾節”嗎?傳(chuan) 統春節是“歲首節”嗎?

● 傳(chuan) 統年和春節是一回事兒(er) 嗎?

● 如何看待年味兒(er) 的變遷?

前 言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熱鬧的傳(chuan) 統節日,是炎黃子孫全年中最重要的民間節日,它代表著中華兒(er) 女追求團圓、吉祥、美滿的生活訴求,它標誌著新一年的到來。從(cong) 此,預示著人們(men) 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提起春節人們(men) 自然會(hui) 想到過大年。那麽(me) ,傳(chuan) 統過年和春節是一回事兒(er) 嗎?過年前為(wei) 何先要過小年?過年有哪些主要習(xi) 俗?如何看待年味兒(er) 的變遷?

今兒小編就與大家一起聊聊這些話題“日日月月俗相近,歲歲年年味相異,世世代代情相連”。提起春節,人們自然會與大年同日而語,視為一體。但實際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但現代意義上的春節又是一個年輕的節日。
大年與春節在時代發展中合二為一
傳統意義上年是年,春節是春節。這主要是隨著時代發展,紀年曆法的變革所致。我們先看看傳統意義上的年:
中國人很早以前就有過年習俗,但對於傳統農曆年的理解,史學民俗界也不完全一致。
據史料記載,“過年”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從甲骨文的“年”字看,是一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就是“年成”“收成”之意。據現代曆史學家黃現璠在其《古書解讀初探》一書中說道,“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後有年字之發生,年生於禾,非禾生於年。”東漢時《說文解字》也說,“年,穀孰也。” 南宋時《尚書正義》引述孫炎也說,“年,取禾穀一熟也。”可見,從“年”字起源,我們可以看出,最早的“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這或與中國是傳統農業國家有關。“年”字起源,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最早的年不是“歲首節”,而是“歲尾節”,也就是民間歲尾慶賀豐收、祈禱祭神祭祖活動而發展起來的民間節俗,這也許是最初的“年”節。從此,也就有了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後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等曆史說法。
到了漢武帝時開始推行“太初曆”,才有了正式統一確定在正月初一過“年”節俗。當然,隨著時代發展,從殷商至清朝,“過年”又有“元辰”“歲朝”“元日”等多個不同民間稱謂。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在漢族民間推行遇阻,民間延續下來仍以陰曆正月初一為“過年”,一直到現在。
不過,也有人認為,“年”的概念,最初來自上古曆法,地球繞太陽一周,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往複,永無止境。於是,認為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後來引申為年節的簡稱。但筆者認為,這種說法與“年”字的產生似乎並無直接關係。如果按照地球繞太陽一周說,隻能是漢武帝開始實行“太初曆”後發展而來的節俗了。到底是先有“年”的稱謂或習俗,還是先有“年”字的誕生,這或許是找到年產生的依據,但似乎也無法確切考證。
我們再看看春節。如果傳統的年是“歲尾節”,那麽傳統的春節就是“歲首節”了。

 
上古時代,我國已有幹支曆法及歲時雛形。文獻《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記載,“天皇氏始製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就是說,上古時代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當北鬥的鬥柄指向寅(東北)時為立春節點,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幹支曆年長為一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製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一節一氣為一月,一年就是一個回歸年,一共十二個月。相對陰曆來說,它能穩定而準確地反映出我國中原地區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由此可見,春節來曆自然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即春天之節日,簡稱“春節”。這與民間所講的立春為“春節”、立夏為“夏節”(也有說端午節為“夏節”)、中秋節為“秋節”、冬至為“冬節”也就相輔相成了。也就是說,以前的立春和春節是一回事兒。
那麽,為何現在的春節和過年合二為一了呢?其實,也是百年的事兒。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為“順農時”“便統計”,初步決定使用公曆紀年。1914年,民國內務部研究出一套節日改革方案呈交給袁世凱審批。便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陽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也稱“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年前後,因此正式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這就有了現在意義上的春節,春節終於隨著時代發展開始定型了,這也就是傳承中的創新。今天,我們所講的年節,也就是指春節了,它成為了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俗的延續讓春節富有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把過年當做大事,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形成了有一定規律和過年內容的過年習俗。在我國北方,一般臘月二十三日是小年(因我國疆域廣、民族多、風俗也有差異,對小年理解及過小年日期也不同,存在二十三、二十四之說)。有首民謠如下寫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要上天”。這是一首在我國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糖瓜祭灶》民謠,它不僅告訴人們要過年了,也意味著要為大年做籌備了。過小年的意義其實就是預示要過年了要開始為大年備年貨了。
為了一年一度的過年喜慶吉祥與歡樂,家家戶戶在節前十天左右置辦年貨,置辦必備的生活日用品以及祈福避邪等用品,迎接新年到來。年貨中,往往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等飲食日用品,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過年新衣新帽,還要準備好家譜、鞭炮、香蠟、灶爺像等祈福避邪品。
在過去,一般新年前的臘月有年貨大集。年貨大集賣品豐富多彩,有香蠟、紙碼、鞭炮、年畫、紅紙、白糖、煙茶、糖果、佐料等。備年貨是讓過年時有一種從頭再來的感覺,買新衣、買新鞋、吃大餐、買年畫、買春聯、買窗花等都是年貨必備。而今,隨著社會發展和民族文化融合,中國絕大部分地區農曆臘月三十開始過大年,但在四川、貴州等部分地區也有臘月三十過小年、正月十五過大年習俗。傳統中的山西臘八後就忙準備過年了,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胡打掃日;陝西一進臘月就忙壓糕麵、磨豆腐、蒸黃饃等。據悉,我國的客家人也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客家人過年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說過年是從傳統的過“小年”開始,祭灶時,要把灶台刷幹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並開始備年貨、除舊迎新了。
到了年三十,我國北方一些地方三十上午開始貼春聯;下午上墳祭奠先人請諸先人回家過年,民間叫“請家堂”,到送年那天早飯後送先人歸位也叫“送家堂”。
年三十晚上,也就是說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習俗,俗名熬年。家家呼呼點亮天燈,吃年夜飯,有的要吃到深夜。淩晨(現在一般是過零點)開始放鞭炮、吃餃子。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宋代詩人蘇軾《守歲》中寫道,“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民俗是具有時代性的,過年習(xi) 俗也在時代發展中被賦予了許多新的時代內(nei) 涵。譬如,除夕之夜守歲習(xi) 俗,在傳(chuan) 承創新中得以發展。保留了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年夜飯和吃水餃習(xi) 俗,又衍生出“看春晚”的新習(xi) 俗。無論您身在何方,無論您身居何地,華夏兒(er) 女有著同一個(ge) 節日、同一個(ge) 心願,有著屬於(yu) 億(yi) 萬(wan) 龍的傳(chuan) 人同一個(ge) 節日,有著屬於(yu) 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同一台春晚。“春晚”已成為(wei) 除夕夜守歲的新習(xi) 俗,適應了現代人對文明生活之追求。每年除夕之夜,全國數億(yi) 熱心觀眾(zhong) 都會(hui) 守在電視機前,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傳(chuan) 統大年初一,男人們(men) 在淩晨四點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來,穿上新衣服,祭天祭神後,開始拜年。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chuan) 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nei) 容豐(feng) 富,拜天地、拜祖宗、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qin) 朋友好,也有的地方初一拜本家、初二拜舅家、初三開始拜親(qin) 訪友……等各種禮儀(yi) 講究,按傳(chuan) 統可以直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ge) 晚年”。當然各地風俗不同,也有回娘家、破五、壓歲等習(xi) 俗,不同地區也有許多過年禁忌。

我國許多地方過年還有逛廟會(hui) 習(xi) 俗。譬如,過年的北京,廟會(hui) 是最富有特色的京城民俗活動,所以,有人說,過年“北京是廟會(hui) 的天下”。

北京廟會(hui) 數量多、種類全、特色亮、持續久。舊時北京,有廟宇必有廟會(hui) 。那時,北京的廟會(hui) 數量可謂舉(ju) 不勝舉(ju) 。白塔寺、白雲(yun) 觀、報國寺、隆福寺、碧霞元君廟、財神廟、崇元觀、大觀園、廠甸、大鍾寺、地壇、東(dong) 嶽廟、都城隍廟、黑寺、紅螺寺、護國寺、神廟、黃寺、火神廟、極樂(le) 林、精忠廟、九天宮、蓮花池、龍泉寺、龍潭湖、呂祖閣、妙峰山、南藥王廟、蟠桃宮、前門關(guan) 帝廟、三忠祠、善果寺、十裏河關(guan) 帝廟、太陽宮、天仙宮、鐵塔寺、土地廟、萬(wan) 壽寺、臥佛寺、五顯財神廟、藥王廟、雍和宮、灶君廟等等,盡顯京城廟會(hui) 文化的多姿風采。在眾(zhong) 多廟會(hui) 中,惟有廠甸廟會(hui) 不以廟為(wei) 名。老北京的廟會(hui) 文化有三大類別組成。一是祭祀和祈福。祭祀“三皇、伏羲、女媧”等祖先或英雄,祭祀“道教、佛教”等神靈,另外,就是祈安、祈子和求富。二是觀看表演活動。主要有戲曲、雜耍和民間藝術。三是購物和飽嚐嘴福。

時代在變化,春節發展到今天,中國年已演繹成為(wei) 係列化大節日。大節中有小節,各節緊密相連,各有不同習(xi) 俗的漫長的過節過程。在民間從(cong) 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掃塵、迎除夕、守歲、春節、送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年才算忙完。

中國年表達了人們(men) 向往美好生活的心願,強化了對家庭的歸屬感和對民族的認同感。但無論過年形式上怎麽(me) 變化,追求“吉祥、平安、喜慶、團圓”的節日主題、享受親(qin) 情的本質都不會(hui) 改變。今日的過年,就像我們(men) 小時候手中把玩的那塊橡皮泥,隻要想象力夠豐(feng) 富,你可以把它變成任何你喜歡的樣子以發展理念看年俗的時代性凡有華人的地方,就必定有春節,它的符號意義(yi) 早已超過了現實意義(yi) 。記憶中的年俗年味兒(er) 也隻是種形式。而今人們(men) 對文化需求、生活需求已發生根本變化,切莫一味兒(er) 守護在過去字眼裏憶舊。今兒(er) 社會(hui) ,一千個(ge) 人就有一千種對年味兒(er) 理解和需求。

一種民間節俗的形成發展,都自然而然地帶有這個(ge) 時代勞動生活或社會(hui) 發展的影子。當一個(ge) 時代變革,自然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新舊習(xi) 俗碰撞變革,一些舊俗消失日也將是新俗誕生時。新中國成立後,一些曾經束縛中華民族崛起發展的封建社會(hui) 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xi) 慣,被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xi) 慣所替代,中華民族由此走入一個(ge) 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hui) 進入了全麵騰飛發展的新時代。在創新發展的今天,對待民俗文化,我們(men) 科學的態度就是學會(hui) “揚棄”,“兼容並舉(ju) 、傳(chuan) 承精華、破舊立新”。

從(cong) 當今社會(hui) 發展角度看,現如今,隨著我國社會(hui)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社會(hui) 文明的發展,節日裏尤其是春節期間,類似燃放煙花爆竹等過年舊俗,很難融入這個(ge) 時代的理念與(yu) 科技的發展需求,已經影響到社會(hui) 的各個(ge) 方麵,成為(wei) 影響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健康以及人文化環境的綜合問題,引起了社會(hui) 各方麵的高度重視。我們(men) 必須學會(hui) 對傳(chuan) 統習(xi) 俗進行鑒別從(cong) 而做出“揚棄”。但這些舊俗的消失並不等於(yu) 年味兒(er) 淡了。

麵對不少人抱怨的“年味兒(er) 變淡”時,我們(men) 不妨創新過年形式,來個(ge) “新過年”。春節是個(ge) 真正悠長假期,讓人在忙碌喜悅中感到年的到來,在瑣碎卻溫暖習(xi) 俗裏傳(chuan) 遞脈脈溫情。眾(zhong) 口難調很正常,不必去拘泥於(yu) 過去的年味兒(er) ,可以發揮想象,賦予年味兒(er) 新的內(nei) 涵,以現代觀來“新過年”。譬如,喜歡傳(chuan) 統年的人,可以逛廟會(hui) ,或者找一戶農(nong) 家小住,和主人一起貼春聯、打年糕、磨豆腐,過一個(ge) 地地道道的傳(chuan) 統農(nong) 家年。喜歡旅遊的人,也可以一家人利用假日旅遊過年……總之,在承載不變的“吉祥、平安、喜慶、團圓”的過年內(nei) 涵和主題下,以各種過年形式將親(qin) 情鄉(xiang) 情全都融合其中。

中央多次明確指出,要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鬱的節日文化。因此,新年俗是需要培育的,我們要培育弘揚那些帶有進步意義、文明意義的民俗。而對於那些適合中華民族團結和諧、適合時代發展變革的傳統習俗也要伴隨著時代進步和文明發展需要延續或與新習俗兼容並舉。
實際上,我國的節日習俗一直處在以不變應萬變的發展中。不變的是春節追求“吉祥、平安、喜慶、團圓”的節日主題,而變化的是讓春節文化永遠跟上時代的發展節奏。春節就像我們小時候手中把玩的那塊橡皮泥,隻要想象力夠豐富,你可以把它捏成任何你喜歡的形式。“我用我的方式過年”,是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對過年的意識變革。
Copyright © 2002-2020 betway网址入口

京公網安備 110111020013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