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位置:主頁 > 鄉土文化 >

鄉愁何處:六位學者談40年中國城鄉發展

來源:未知|發布時間:2020-07-03|瀏覽次數:

中國的改革發端於(yu) 農(nong) 村。在40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城鄉(xiang) 之間出現了日益頻繁的資金、信息、人員以及物品的流動,城鎮化率逐步攀升。與(yu) 此同時,城市急劇擴張帶來了住房、交通、環境等問題,以及農(nong) 村人口的減少而導致的鄉(xiang) 村空心化。因此,流動的人口麵臨(lin) 著雙重難題,一邊是無法落腳的城市,另一邊是回不去的家鄉(xiang) 。

 

如何提高農(nong) 民收入?如何科學看待城市的發展規模?在城市化進程麵臨(lin) 重重挑戰的當下,赫橋財經攜手六位學者出品紀錄片《鄉(xiang) 愁何處——巨變中的中國城鄉(xiang) 發展》,為(wei) 城鄉(xiang) 均等化發展提供建議參考。

 

鄉(xiang) 村空心化是城市化必經階段 人口自由流動有積極意義(yi)

 

在訪談中,幾乎每位高校學者都表示,城市化進程中,鄉(xiang) 村的空心化以及村落的減少是發展的必經階段。複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wan) 廣華表示,德國的城市化在世界範圍內(nei) 是最成功的,然而直到今天,小的村莊和鎮依然在不斷消失。而在當今的中國,以現有的技術水平,農(nong) 村已經不再需要大量人口來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萬(wan) 廣華提出,一個(ge) 地區人口的聚集體(ti) 現的是一種經濟學規律。創新、生產(chan) 力、收入水平和人口聚集互相作用形成良性循環,才促成了人口的流動。城市的良性循環促進了人口從(cong) 鄉(xiang) 村到城市的流動,鄉(xiang) 村的空心化自然就會(hui) 隨之出現。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認為(wei) ,如果因為(wei) 擔心鄉(xiang) 村空心化和農(nong) 村衰敗而人為(wei) 投入和上馬各種產(chan) 業(ye) ,反而是行不通的。未來整個(ge) 鄉(xiang) 村的基本發展趨勢會(hui) 分化,不會(hui) 整體(ti) 齊頭並進,隻有少部分村莊會(hui) 根據城市的需求而變得非常活躍。日本的鄉(xiang) 村就是一個(ge) 例子,並非所有的村莊都需要產(chan) 業(ye) 或者旅遊業(ye) 來支撐。

 

劉守英表示,忽視人口流動的規律而人為(wei) 讓進城務工人員回到農(nong) 村,勢必會(hui) 造成嚴(yan) 重的公共政策問題。一方麵,下一輪的城市化失去了這批重要的參與(yu) 者,另一方麵,違反規律的人口回流會(hui) 將鄉(xiang) 村的發展空間堵死。

 

因此,人口的自由流動是經濟學規律的體(ti) 現,而實際上,它在客觀上對整個(ge) 社會(hui) 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yi)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強調,人口自由流動可以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促使勞動生產(chan) 力趨同。

 

 

中國下一步發展不得不麵臨(lin) 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問題,應對這一問題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陸銘舉(ju) 例,如果單人在農(nong) 村地區和小城市創造的價(jia) 值要小於(yu) 在城市地區和大城市所創造的價(jia) 值,那麽(me) 人口的自由流動就可以使個(ge) 體(ti) 創造的價(jia) 值最大化,從(cong) 而延長中國的人口紅利。

 

而且,人口自由流動促使勞動生產(chan) 力趨同,減輕欠發達地區財政支持的壓力。陸銘認為(wei) ,在中國經濟一體(ti) 化的背景下,如果一個(ge) 欠發達地區的人口不能充分流動,其經濟發展機會(hui) 又受製於(yu) 自身的地理條件,那麽(me) 如果想要為(wei) 這些居民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和公共服務,就需要財政的大量投入。地方政府在這種情況下隻能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或者自己借債(zhai) ,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和債(zhai) 務的增長。

 

留住進城的人:針對性政策緩解農(nong) 民融入城市困難問題

 

時至今日,進城務工的農(nong) 村人口早已與(yu) 城市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guan) 係,城市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更高的收入,而他們(men) 也成為(wei) 了城市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農(nong) 村人口的城市融入在40年後的今天依然是一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2010年1月12日,貴州省貴陽市,打工的農(nong) 民工

 

城市並非容納不下農(nong) 民工。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wei) ,融入難的核心在於(yu) 財政層麵社會(hui) 福利的分配,尤其是麵向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公共服務。已有的社會(hui) 福利是分配給既定的戶籍人口的,當農(nong) 村人口進城務工時,福利的分配就出現了兩(liang) 難。

 

從(cong) 城市的角度看,其已有的財政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有限,現在卻需要分攤到更多人頭上,人均能夠享受到的福利就會(hui) 變少。從(cong) 農(nong) 民工的角度看,勞動力進城,子女與(yu) 老人的安置也是他們(men) 的一塊心病。因此,李鐵表示,農(nong) 民的城市融入並非是城市容量的問題,而是幾十年戶籍製度在城市化進程中造成了城鄉(xiang) 間利益分割不均等。

 

對此,李鐵認為(wei) 逐步分期化解進城務工人員身份上的矛盾是可取的。以香港為(wei) 例,在港有七年工作經驗的人員可以獲得長期居留證,這個(ge) 時間限度證明了人員的工作資質和留港發展的意向。反觀內(nei) 地,城市中大概有20%的進城務工人員已經在城市生活了幾十年,有的甚至已經在城裏買(mai) 房安家卻依然沒有城市戶口,李鐵認為(wei) 可以出台相應的政策,先解決(jue) 這批人口在城市的戶籍身份問題。

 

李鐵表示,針對在城市內(nei) 常住人口的群體(ti) 特點,出台針對性政策,加速區域間配套,就可以一點一點緩解農(nong) 村人口進城的安排問題。

 

補貼留鄉(xiang) 的人:要素市場改革緩解城鄉(xiang) 收入差距

 

如上所述,農(nong) 民工城市紮根難在短期內(nei) 難以一次性解決(jue) ,可為(wei) 何依然有大量農(nong) 村人口湧入城市工作?這是因為(wei) 中國的城鄉(xiang) 收入差距接近3倍,進城意味著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發展機遇。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原常務副院長左學金認為(wei) ,收入差距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些是城市有能力自我改善的,還有一些則需要國家層麵的深化改革,其中的關(guan) 鍵還在於(yu) 要素市場的改革。

 

以土地要素市場為(wei) 例,目前中國的土地征用製度是按農(nong) 業(ye) 用地的辦法給農(nong) 民補償(chang) ,當農(nong) 業(ye) 用地轉化為(wei) 建設用地後,大量轉化後的增值收益被政府、開發商和城市的企業(ye) 居民共享,農(nong) 民拿到的收入很少。左學金表示,如果想要把土地征用後帶來的主要收益轉給農(nong) 民、土地的所有者所屬的集體(ti) 和集體(ti) 的成員,就需要地方政府財政製度對利益分成進行改革。

 

其次,土地的利用製度也需要改革。左學金認為(wei) ,浙江農(nong) 民的收入較高一部分是得益於(yu) 地方政府對土地資源利用減少了限製。比如建樓房,允許建造高於(yu) 兩(liang) 層的樓房,農(nong) 戶就有可能開發農(nong) 家樂(le) 盈利。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出台規範對樓房的樓層數量提出限製,就會(hui) 導致宅基地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無法有效為(wei) 農(nong) 民增收創造條件。

 

服務城鄉(xiang) :科學的土地流轉平衡城鄉(xiang) 間利益分布

 

與(yu) 要素市場的改革類似,土地流轉製度的改革也能為(wei) 農(nong) 村增加收入,緩解城市化帶來的社會(hui) 問題。

 

現階段,以小農(nong) 戶為(wei) 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nong) 業(ye) 經營的主要形式。第三次農(nong) 業(ye) 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小農(nong) 戶數量占到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98%以上,小農(nong) 戶經營耕地麵積占總耕地麵積的70%。根據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副部長韓俊於(yu) 2019年3月發布會(hui) 上的闡釋,我國有2.3億(yi) 農(nong) 戶,其中經營耕地麵積在10畝(mu) 以下的農(nong) 戶有2.1億(yi) ,是“小規模甚至超小規模的經營格局”。對於(yu) 這一宏觀背景,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wei) ,農(nong) 民工進城不僅(jin) 沒有過分增加城市的負擔,同時在客觀層麵還有利於(yu) 耕地流轉,讓偏遠落後地區的農(nong) 村人口脫貧致富。

 

農(nong) 民工進城能獲得更多的收入,也在客觀上減少了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人數,從(cong) 而使得耕地流轉成為(wei) 可能,能夠實現擴大戶均土地麵積、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模的效果,務農(nong) 人口的收入也會(hui) 隨之增加。

 

2016年5月21日,湖北宜昌農(nong) 村。

 

除了耕地流轉,宅基地流轉也能緩解城市化進程中的農(nong) 村問題。隨著進城務工人口的增加,城鎮常住人口數量超過了農(nong) 村常住人口數量。蔡繼明談到,目前中國的城鎮建設用地隻有九萬(wan) 平方公裏,甚至不足農(nong) 村建設用地的二分之一,體(ti) 現了中國建設用地配置的不合理。農(nong) 村建設用地中有70%是宅基地,沒有太多建設利用的價(jia) 值。如果可以將其複墾為(wei) 耕地,然後將城市周邊的耕地更改為(wei) 建設用地,那麽(me) 城市建設用地的麵積就能增加50%。

 

宅基地流轉這一方式有助於(yu) 促進房價(jia) 下降,解決(jue) 城市租房、買(mai) 房成本高的問題,可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還麵臨(lin) 著不少困難。蔡繼明提出,首先,土地流轉在根本上是使用權的流轉而非土地所有權的流轉,所以如果本著保護公有製的決(jue) 心來遏製土地流轉是毫無根據的。其次,目前的宅基地流轉為(wei) 保護農(nong) 民的利益隻允許在村集體(ti) 內(nei) 部進行,可是每戶均有宅基地,市場需求並不明顯,如果能夠允許外來人口購買(mai) 宅基地,就能提高宅基地售價(jia) ,切實增加農(nong) 民的收入。

 

著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在《鄉(xiang) 土中國》中寫(xie) 道:“直接靠農(nong) 業(ye) 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以農(nong) 為(wei) 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然而,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發展,費孝通所描述的這種“黏著在土地上”的人越來越少。鄉(xiang) 村空心化是城市在發展曆程中必經的陣痛,更多的人從(cong) 農(nong) 村來到城市尋求更高的收入,卻因為(wei) 缺乏保障而始終無法割舍家鄉(xiang) 的土地。在城市化從(cong) 未停止的今天,為(wei) 了讓進城的人安心留下,也為(wei) 了讓農(nong) 村能夠實現利潤更高的規模化經營,中國下一步的政策改革能做些什麽(me) ,依然需要社會(hui) 各界持續的思考和參與(yu) 。

Copyright © 2002-2020 betway网址入口

京公網安備 110111020013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