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位置:主頁 > 鄉土文化 >

探尋|鄉賢、鄉土、鄉愁: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來源:未知|發布時間:2020-07-02|瀏覽次數: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並描繪出一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xing) 圖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一個(ge) 關(guan) 乎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生態、文化建設的綜合課題,它超越了產(chan) 業(ye) 發展和經濟範疇,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hui) 、生態、文化多個(ge) 領域。如何讓鄉(xiang) 土文化回歸並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動力,如何讓農(nong) 耕文化的優(you) 秀菁華成為(wei) 建構農(nong) 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yi) 和深遠曆史意義(yi) 的時代課題。

 

由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和黃山市委市政府共同舉(ju) 辦的“鄉(xiang) 賢 鄉(xiang) 土 鄉(xiang) 愁——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徽州探索”高峰對話日前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與(yu) 會(hui) 嘉賓以黃山市的經驗為(wei) 案例,走進文化紮根的鄉(xiang) 土之中,品味賢者被後世傳(chuan) 頌的嘉言懿行,發掘鄉(xiang) 賢文化對於(yu) 當代的價(jia) 值意義(yi) ,在思想的碰撞與(yu) 交鋒中,探討如何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中傳(chuan) 承鄉(xiang) 土文化,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鄉賢: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靈魂

 

 

 

 

在徽州,隨處踩著一塊石板,就會(hui) 觸動一個(ge) 時代。

唐模古鎮

唐模被譽為(wei) “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槐樹,見證著這個(ge) 村的興(xing) 盛與(yu) 沉寂,也目睹了幾代徽州人的悲歡離合。這個(ge) 曆經百年風霜,以水口園林、徽派建築和田園風光為(wei) 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有風雅山水田園,也有徽派古建長廊,是目前徽派古建築遺存最多的村落。

這個(ge) 古村落是由唐朝越國公江華的太曾祖父叔舉(ju) 創建的,晚清翰林許承堯更讓這個(ge) 村落享譽安徽。許承堯不願在京師過清閑安樂(le) 的翰林生活,1904年毅然請旨回鄉(xiang) 興(xing) 辦新學,先後在故鄉(xiang) 唐模創辦了敬宗小學堂和端則女子小學堂,這兩(liang) 所學校成為(wei) 今日唐模小學的前身。“皖南學務以徽歙最早,歙縣興(xing) 學,則自許氏。”黃山學院原副院長汪大白介紹,正是許承堯的一腔愛鄉(xiang) 之情才讓今人看到了徽州園林的精品。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指出,徽州文化生態傳(chuan) 承創新,既保護老祖宗的“筋骨肉”,又傳(chuan) 承徽文化的“精氣神”,讓古老的文化在傳(chuan) 承中迸發出勃勃生機。這種模式不僅(jin) 為(wei)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探索出一條操作性強的路子,也為(wei) 全國範圍大規模開展文化生態保護提供了可供參照的實踐坐標,其中很多經驗值得進一步總結、應用和推廣。

從(cong) 許承堯到戴震,徽州這片土地上留下了鄉(xiang) 賢的美談佳話。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曹新宇認為(wei) ,鄉(xiang) 賢是中國農(nong) 村的客觀存在,他們(men) 是鄉(xiang) 裏中德高望眾(zhong) 者,是公共事務的決(jue) 斷者,是糾紛矛盾的調解者,是鄉(xiang) 風民俗的教化者,在鄉(xiang) 村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曆史上的鄉(xiang) 賢留下了建築園林、傳(chuan) 統手藝,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鄉(xiang) 賢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鄉(xiang) 愁為(wei) 基因,以鄉(xiang) 情為(wei) 紐帶,以鄉(xiang) 賢為(wei) 楷模,以實現鄉(xiang) 村經濟發展、社會(hui) 穩定、村民安居樂(le) 業(ye) 為(wei) 目標,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中國農(nong) 業(ye) 經濟學會(hui) 副會(hui) 長劉奇認為(wei) ,鄉(xiang) 賢是鄉(xiang) 土文化的精靈,鄉(xiang) 愁是鄉(xiang) 土文化的折射。重塑新鄉(xiang) 賢要著重從(cong) 幾類群體(ti) 上努力,一是離退休人員葉落歸根,二是大學生村官,三是城歸農(nong) 民工,四是接受優(you) 秀家風家教熏陶的世家大族、名門望族的後裔,五是新富賢能者。

 

鄉(xiang) 賢雖然沒有正式頭銜,卻是“魅力權威”,通過自己的人脈、政府資源以及經濟實力,可以協調解決(jue) 村裏人的困難,帶領和幫助村裏人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美好生活需要。

 

 
鄉土: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

 

 

 

 

安徽宏村

 

夕陽西下,宏村的青瓦白牆籠罩在晚霞的掩映下。漫步在宏村的街頭巷尾,你會發現,這些村落都是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進行建造,同時又兼顧居住的舒適性和用水、交通等生活的便利性。如今,這裏古老的水渠仍然發揮著排水作用,村裏的居民自顧自地過著日子。熙熙攘攘的遊客和遠處的古村落交相輝映,一副別樣美景。
和宏村一樣,徽州很多古村落都體現著極強的係統思維,“生之於地,善之於天,為之於人”,充分體現了“山水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的智慧化為淳樸的鄉土情結,凝結在古村落的曆史和現代發展中。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迫切需要深化對鄉(xiang) 村價(jia) 值的認識與(yu) 理解。

 

“長期以來,我們把鄉村看作各種問題的來源,給鄉村貼上了落後的標簽。但是黃山的探索證明,鄉村正在提供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選擇、新路徑。”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高丙中指出,黃山的美麗鄉村建設為全國的國土合理利用、宜居家園建設提供了新的空間,為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戰略、新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答案。
專家指出,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成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今天,鄉村的綠水青山已是人們尋求“詩意棲居”理想之地、健康養生的歸宿之所,鄉村中那些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田園村落、特色小鎮將成為新財富積累的落腳點,鄉村成為井噴式消費之地。

 

“重新認識鄉村,需要處理好四個關係。”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思明認為,首先要處理好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關係,二是處理好保護利用與農民的關係,農民應是發展的主體,是發展的受益者。三是處理好生產、生態與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關係,主動加快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通過“綠化”“美化”“規劃”等措施,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為重點,把鄉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富裕繁榮、和諧發展的美麗家園。四是多方努力和統籌協調的關係。當下農村的管理涉及多個部門,時常出現多頭管理和條塊分割的狀況,建議建立聯席會議製度,加強協調推進。

 

 

 

 
鄉愁:鄉村振興中的文化複興

 

 

 

 

 

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琶村

在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琶村村史館,被發展淡忘的“鄉(xiang) 愁”這幾年又回來了:由鄭氏祠堂改建而來的村史館成了村民、遊客追憶往事、感懷農(nong) 耕文化的絕好去處。水壺保溫木盒、四方格火鍋器皿、清朝帽盒……在這個(ge) 麵積有500平方米的村史館裏,一件件由村民主動捐出的物件讓人嘖嘖稱奇,豐(feng) 富的館品讓很多村民找到了鄉(xiang) 愁印記。

琶村、水東(dong) 村、祖源村、雄村、賣花漁村……從(cong) 2016年開始,黃山市推進第一期7所村史館建設。黃山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路海燕表示,要把村史館建成傳(chuan) 承曆史文化、展示禮儀(yi) 徽州的新名片,成為(wei) 承載鄉(xiang) 戀鄉(xiang) 愁、構築精神家園的新陣地,成為(wei) 豐(feng) 富旅遊文化內(nei) 涵、帶動全域旅遊的新引擎,成為(wei) 農(nong) 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新高地。

徽州是一個(ge) 長期承接傳(chuan) 衍中原漢民族文化的典型地域,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保留了極為(wei) 完整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各類要素形態。這裏有著濃鬱的鄉(xiang) 賢文化、鄉(xiang) 土氣息、鄉(xiang) 愁情結。鄉(xiang) 賢、鄉(xiang) 土、鄉(xiang) 愁滋潤著文化傳(chuan) 統,滋養(yang) 了一代又一代徽州人。專(zhuan) 家指出,要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留住鄉(xiang) 愁,說到底就要守護我們(men) 的文化根脈,建設我們(men) 的精神家園。

“鄉(xiang) 愁作為(wei) 一個(ge) 最大的吸引物,將城裏的人吸引到農(nong) 村,將農(nong) 村裏的人留在了農(nong) 村。”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副教授黃波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就是要以鄉(xiang) 村文化為(wei) 載體(ti) ,既要從(cong) 命運共同體(ti) 的角度去著力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也要從(cong) 戰略層麵去謀劃和推進農(nong) 村改革。

“鄉(xiang) 愁是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的心理起點。”京東(dong) 集團生活旅行業(ye) 務部總經理孫峰分析,要讓徽文化落地一定要有產(chan) 業(ye) 承接和項目載體(ti) ,同時還要生活化。鄉(xiang) 村要善於(yu) 挖掘文化,吸引城裏人去體(ti) 驗和消費,要培育品牌,拉長產(chan) 業(ye) 鏈。

 

 

“古村落的文化價(jia) 值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門票上。”北京外國語大學絲(si) 綢之路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浩建議,要加強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運營,用IP撬動更大的價(jia) 值。比如法國的普羅旺斯,不是簡單的薰衣草種植,而是形成一個(ge) “浪漫”的文化符號,設計出不少獨特標識的衍生產(chan) 品,拉長了產(chan) 業(ye) 鏈,放大了價(jia) 值,形成生產(chan) 、生活、生態和文化的良性互動,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的融合協調發展。

專(zhuan) 家建議,要發揮鄉(xiang) 村文化在穩定社會(hui) 、凝聚人心、和諧社會(hui) 方麵的作用。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要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靜態保護和活態利用有機結合,讓文化因子融入人們(men) 的生活之中,成為(wei) 人們(men) 的一種生活方式,讓人們(men)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

Copyright © 2002-2020 betway网址入口

京公網安備 110111020013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