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極熱時節,重視飲食養(yang) 生。白居易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詩雲(yun) :“憶在蘇州日,常詣夏至筵。棕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台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宋代發生變化,京畿一帶,夏至日要吃“百家飯”,說吃了“百家飯”就容易度過炎炎夏日。由於(yu) 百家的飯難以湊齊,人們(men) 傳(chuan) 說隻要到姓柏的人家求飯就可以了。當時有一位名叫柏仲宣的醫生,每年夏至日做飯饋送給相識的人家。明清以來,民間夏至食品是麵條,俗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之說。據清乾隆年間成書(shu) 的《帝京歲時紀勝》說,當時北京人夏至日家家都吃冷淘麵,也就是過水麵。這種麵條是都城的美食,各省到北京遊曆的人都說“京師的冷淘麵爽口適宜,天下無比”。在蘇州一帶,當地人除了享用涼冰外,還有許多消暑的風物,樂(le) 善好施者,在門口普送藥物,廣結茶緣。
以前的時代裏人不分貧富都在夏至日的時候祭其祖,俗稱“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一些常規的貢品之外,還會(hui) 特別加上一盤的薄絲(si) 餅。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所以有日吃麵嚐新的習(xi) 俗,也有人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食用。“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的農(nong) 戶會(hui) 將做好的醮坨用竹簽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並且燃燒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豐(feng) 收。浙江紹興(xing) 依然有夏至吃圓糊醮的習(xi) 慣。
西北地區會(hui) 在夏至當天吃粽子,並且會(hui) 取菊用灰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夏至到來,陽氣一天天萎縮,陰氣一天天生長,這個(ge) 時候要送走舊的陽氣,粽子裏的糯米、紅棗,從(cong) 中醫角度來看是象征陽的東(dong) 西,人們(men) 把它們(men) 包起來吃下去,就是和陽的季節告別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種儀(yi) 式性的吃。”
“冬至餃子夏至麵。”這句俗話說的是老北京另一民俗。因為(wei) 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主要農(nong) 作物是麥子,在新麥收獲之時,人們(men) 用新麵製作喜麵是喜慶豐(feng) 收的最好方式。吃麵條不但營養(yang) 豐(feng) 富能滿足人們(men) 的口腹需求,而且吃著巧手製出的眾(zhong) 多樣式的麵條,還能給生活帶來多樣的樂(le) 趣。

江蘇無錫的人在夏至這一天,早餐會(hui) 吃麥粥,然後午餐吃餛燉,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間還有吃了餛燉之後為(wei) 孩子量體(ti) 重,希望孩子體(ti) 重增加,身體(ti) 健康的習(xi) 俗。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yu) “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筆者幼時聽祖母說:“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夏至吃餛飩則又包含一種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願望。

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都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兩(liang) 者合吃不熱。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適量。在吃荔枝前後喝一點鹽水或者綠豆水、冬瓜水、生地湯等有解暑、的功效。

湘南的衡陽、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將整雞蛋煮熟,剝殼後加紅棗煮湯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帶,主要是嘉禾、藍山、桂陽於(yu) 夏至當天早晨起來,將整雞蛋煮熟,用紅紙或紅色染料將蛋皮染紅,再用一個(ge) 小網袋裝上,係上少年、兒(er) 童的前胸,一直掛到中午或下午再剝去蛋殼將蛋吃掉。民間以為(wei) 夏至吃蛋,能強身健胃,行走有勁。諺雲(yun) “夏至吃蛋,石板踩爛。”
【夏至羹】湖南長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夏至羹”,民諺雲(yun) “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個(ge) 團(音為(wei) ”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夏至餅】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所以有日吃麵嚐新的習(xi) 俗,也有人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食用。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

夏至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yang) 陽”,養(yang) 陽重在“養(yang) 心”。養(yang) 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yang) ,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
夏至除了清淡飲食,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勞乏、消炎退熱、清心明目、促進食欲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屬於(yu) 清瀉類食物,體(ti) 質較虛弱者不宜食用,否則會(hui) 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