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繡之粵繡:逐漸消逝的美麗_betway亚洲-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主頁 > 品牌演藝 > 非物質文化 >

中國四大名繡之粵繡:逐漸消逝的美麗

時間:2020-06-02 | 欄目:非物質文化 | 點擊:次

中國刺繡曆史悠久、巧奪天工,
各大種類刺繡百花齊放。
其中以蘇繡、湘繡、蜀繡以及粵繡最負盛名,
並稱為(wei) 中國“四大名繡”

 

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 至宋代廣繡工藝日臻成熟。清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設繽華藝術學校傳授刺繡等工藝。民國初年,廣繡業出現了專業分工,名師輩出。

已於(yu)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工藝自成一家。它針法多變,針步均勻,能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不僅講究刺繡的針法技術,更加注重繡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對繡品的藝術效果十分重視。 

清晚期粵繡:百鳥圖鏡心

到了明末清初,
粵繡發展逐漸形成特色,
據《存繡堂絲繡錄》
及《纂組英華》等書記載粵繡:
“鋪針細於毫芒,
下筆不忘規矩,
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繡,
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
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
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豔,
花紋生動寫實,栩栩如生。

 

潮州編織的刺繡一直是朝廷貢品,

如今也是國家領導人贈送海外友人的上等佳作。

潮繡曾亮相1915年的巴拿馬賽會(hui) 及1923年的倫(lun) 敦賽會(hui) 上,

獲得極高的評價(jia) 和稱讚。

由於(yu) 各種原因,

曾經輝煌的粵繡日漸式微,

後繼乏人,被稱為(wei) “逐漸消逝的美麗(li) ”

以至於(yu) 現代精品極少,

工藝精深的繡娘則更少,

粵繡幾成“絕藝”。

清中期粵繡:百鳥朝鳳花蝶如意紋敞衣

粵繡題材相當廣泛,
其中以龍、鳳、牡丹,
百鳥朝鳳、南國佳果(如荔枝),
孔雀、鸚鵡、博古等傳統題材為主。
針法更是複雜豐富,
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3大類,
直針、續針、捆咬針等45種

 

粵繡雙麵繡 三希堂古花鳥

粵繡雙麵繡,
宛如一幅生動形象的早春畫卷:
三月仲春遠山踏青,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長蝴蝶飛。
桃紅李白岸柳青,
百鳥千花醉。

 

令人歎為(wei) 觀止的雙麵繡技藝,

繡製難度極高。

雖然同樣是穿針引線,

但要求在一次操作中,

完成雙麵一樣的效果。

需要把絲(si) 線劈成1/16甚至1/32,

然後用稀針逐步加色的方法,

使正反兩(liang) 麵形象色彩及針迸排列完全一樣,

一絲(si) 也不能疏忽。

 

 粵繡中凝聚著曆代藝人的天才與智慧,從藝術風格到創作思維都充滿了嶺南特色,其成長曆程與嶺南文化發展的軌跡緊密疊合在一起。黃洪、許練成、餘德、黃妹、陳荷影等都是具有影響力的粵繡傳承人。現在隨著老藝人的逝世,一些粵繡絕活已經逐漸失傳,粵繡迫切需要年輕的傳承人。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迅猛進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藝出奇製勝的粵繡受到機繡、電腦繡的嚴重衝擊,市場萎縮,生存困難,迫切需要扶持和保護。 

手工粵繡所需耗費的時間精力,

是機繡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每一處的美麗(li) 皆匠人匠心造就。

粵繡雖已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但因後繼乏人,

這門古老工藝依然瀕臨(lin) 失傳(chuan) 。

願更多的人能關(guan) 注到粵繡,

關(guan) 注到那些還在堅守的繡工,

共同守護這無與(yu) 倫(lun) 比的美麗(li)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