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利民盤活消費複蘇 文旅融合挖掘高質量發展新潛能_betway亚洲-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主頁 > 協會(hui) 動態 > 行業(ye) 動態 >

惠民利民盤活消費複蘇 文旅融合挖掘高質量發展新潛能

時間:2020-06-05 | 欄目:行業(ye) 動態 | 點擊:次

 “讓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5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赴山西雲(yun) 岡(gang) 石窟考察時特別強調。
  自2011年設立“中國旅遊日”以來,今天已是第10年。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全國共計接待國內(nei) 遊客1.15億(yi) 人次,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475.6億(yi) 元。從(cong) 春寒料峭時的清冷,再到如今複蘇態勢的明顯,文化和旅遊行業(ye) 雖受疫情影響,但隨著國家各項利好政策的出台,各地的文旅行業(ye) 正在逐步回暖。
  各地大力支持
  文旅消費帶動市場複蘇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後的第一個(ge) 小長假——“五一”假期中,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數據無疑是喜人的。人民網旅遊頻道根據各省區市文化和旅遊廳/局公開的數據統計,2020年“五一”假期全國有3個(ge) 省份旅遊總收入超過100億(yi) 元, 11個(ge) 省份接待遊客總數超過1千萬(wan) 人次。文化和旅遊部黨(dang) 組成員王曉峰表示,五一假期旅遊市場總體(ti) 安全平穩、旅遊景區有序開放,與(yu) 去年相比,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旅遊市場基本恢複了同期的50%,促進了旅遊業(ye) 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
  延續“五一”假期的良好勢頭,“中國旅遊日”在用自己的方式成為(wei) 新的發展契機,成為(wei) 老百姓自己的節日。今年的“中國旅遊日”雖未設置主題,但各地也以此為(wei) 契機結合新方式、新特色推出了各項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和惠民措施,包括景區免票、打折優(you) 惠、文化主題活動等,振興(xing) 行業(ye) 發展。其中,貴州荔波小七孔景區、茂蘭(lan) 景區、水春河景區、瑤山景區將實行向公眾(zhong) 減免收取景區大門票優(you) 惠措施;安徽金寨縣境內(nei) 所有景區5月底前向全國遊客免票;西安將在西安城牆、兵馬俑、鍾鼓樓、華清宮、永興(xing) 坊、大雁塔等6大景區開展多場不間斷直播活動,用直播鏡頭及線上專(zhuan) 題充分展示西安文化、曆史、美食、美景等特色,帶領網友“雲(yun) 遊”西安;新疆阿克蘇地區將舉(ju) 辦第十六屆“多浪·龜茲(zi) ”文化旅遊節、和田地區將舉(ju) 辦第三屆玫瑰風情文化旅遊節等。
  文旅行業(ye) 的複蘇,離不開消費的帶動,消費的增長則有賴於(yu) 各地相關(guan) 政策的扶持。此前,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發放消費券促進消費的形式是地方進行的積極探索。28個(ge) 省市、170多個(ge) 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hui) 資金,累計發放消費券190多億(yi) 元,實現了聚焦人氣、增強信心、提振消費的目標。5月17日,國家發改委聯合17部門、100多家數字化龍頭企業(ye) 共同啟動“數字化轉型夥(huo) 伴行動”。人民網作為(wei) 首批響應單位之一,以全國消費券聚合分發“開券”平台參與(yu) 其中,賦能政府與(yu) 企業(ye) 激活消費,升級數字化能力。支持各類消費券、旅遊券、優(you) 惠券的發放、領取、消費、核銷,幫助更多的地方政府和中小微企業(ye) ,拉動經濟、刺激消費。
  線上線下齊助力
  智慧旅遊彰顯新潛能
  消費回暖的同時,全國人民對出行的安全健康更加重視,智慧旅遊的優(you) 勢進一步凸顯。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不僅(jin) 強調需加強相關(guan) 管理工作,並就旅遊景區、文化文博場館的安全有序開放印發相關(guan) 文件,要求強化流量管理,嚴(yan) 防人員聚集,推行預約、分時開放遊覽等。
  各地也紛紛根據本地的情況結合新科技、新技術,為(wei) 遊客提供了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服務。浙江自然博物館、杭州西湖、蘇州園林、周莊等景區已集體(ti) 上線“文旅綠碼”預約係統,可以實現網上實名預約、遊客總量控製等;河南雲(yun) 台山景區通過智能聯動機製,實現車輛迅速調度和人員快速分流疏導,避免“人等車”,做到“車等人”,同時景區根據高德LBS定位信息,及時鎖定遊客準確位置,為(wei) 遊客提供了導遊導覽、語音講解、玩法路線、餐飲推薦、一鍵救援SOS呼叫等多項服務。
  今年火爆的線上“雲(yun) 旅遊”項目,也是旅遊產(chan) 品順應時代不斷升級的產(chan) 物,讓遊客有了更多的選擇,國內(nei) 的旅遊市場潛力也在不斷釋放。去哪兒(er) 網與(yu) 江西婺源聯合推出“智遊婺源”小程序,為(wei) 遊客介紹景區及其周邊值得體(ti) 驗的“玩”“住”“吃”“買(mai) ”以及遊玩筆記等優(you) 質內(nei) 容,推薦遊覽路線並提供語音講解等功能。多個(ge) 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足不出戶可以全景遊覽故宮,看遍國家博物館,更能走進神秘敦煌一覽曆史的瑰寶。馬蜂窩數據顯示,平台上觀看旅遊直播的用戶自4月起日均增長率高達101.4%,深度體(ti) 驗類的直播內(nei) 容受到72.88%的用戶的青睞。
  無論是線上的蘇堤春曉、秦淮夜泊,還是線下的丹霞地貌、敦煌風光,文旅行業(ye) 進一步與(yu) 科技融合,創造出豐(feng) 富多樣的賞玩形式。“智慧旅遊”為(wei) 民眾(zhong) 出行護航,讓消費者無後顧之憂,新興(xing) 技術成景區有效防控的關(guan) 鍵,為(wei) 文旅行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
  產(chan) 業(ye) 融合助增收
  文旅扶貧成為(wei) 脫貧致富“金鑰匙”
  產(chan) 業(ye) 創新帶動業(ye) 態融合,新業(ye) 態的不斷湧現不僅(jin) 讓遊客出行更加便捷,更讓文旅從(cong) 業(ye) 者找到了新的致富增收之道。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收官之年,也是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之年。發展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是帶動地區脫貧脫困的“良方”。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金早表示,在文化和旅遊領域中的扶貧有兩(liang) 大亮點,分別是“非遺扶貧”和“旅遊扶貧”。就文化領域而言,主要是“非遺扶貧”,“非遺扶貧”是通過支持發展傳(chuan) 統工藝,使貧困戶掌握技術實現脫貧。數據顯示,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支持地方建設非遺工坊超過2000所,帶動項目超2200個(ge) ,培訓近18萬(wan) 人,帶動近50萬(wan) 人就業(ye) ,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將近23萬(wan) 人,帶動20多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
  針對旅遊領域,“旅遊扶貧”占到整個(ge) 扶貧總任務的17%到20%,在貧困程度較高的地區則達到30%。旅遊具有強大的市場優(you) 勢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活力,以及強勁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拉動作用。在“旅遊+扶貧”的試點中,各地形成了一係列的新模式,比如“景區帶農(nong) 戶”、“旅遊企業(ye) 帶農(nong) 戶”、“公司+農(nong) 戶”,這些形式,產(chan) 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應。寧夏固原冶家村發展農(nong) 家樂(le) ,村裏相關(guan) 領域就業(ye) 1100多人,村民戶均收入達到8萬(wan) 元,農(nong) 民人均旅遊營業(ye) 收入將近7000元;貴州遵義(yi) 花茂村通過鄉(xiang) 村旅遊帶動近400人就業(ye) ;甘肅民勤縣紅旗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帶動紅旗村等村社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園區務工,戶均增收3.5萬(wan) 元以上。
  近年來,各地依托區域內(nei) 豐(feng) 富的自然、曆史、文化資源,還不斷加快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構建了以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延伸的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成為(wei) 農(nong) 民致富的“金鑰匙”,讓群眾(zhong) 實實在在地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成為(wei) 了地區脫貧攻堅步入快車道的“助推器”。
  深化保護發展
  在旅遊中增強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旅遊就沒有靈魂;沒有旅遊,文化就缺乏活力。5月11日至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赴山西省考察時指出,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wei) 前提,不能過度商業(ye) 化,讓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從(cong) 廣州西關(guan) 永慶坊到敦煌莫高窟,從(cong) 西安古城牆到山西雲(yun) 岡(gang) 石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重視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發展,多次實地考察,給如何走好文旅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加大對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利用好文化遺產(chan) 的優(you) 勢,成為(wei) 了各地加快推進文旅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的有利抓手。內(nei) 蒙古城川鎮境內(nei) 有古河套人遺址、唐代宥州古城遺址等多處文化遺產(chan) ,在注重文化原始狀態和文化底蘊的同時,積極開發地方特產(chan) 、民族手工技藝、休閑娛樂(le) 項目,吸引遊客旅遊觀光;廣東(dong) 公布了64條曆史文化遊徑,包含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曆史文化資源;河北滄州則不斷挖掘和豐(feng) 富各級各類非遺項目,建立並完善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管理體(ti) 係,提高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能力,打造良好的非遺生態。
  文化遺產(chan) 的背後,除了包含曆史的發展脈絡,還承載著文化自信。文化在傳(chuan) 承中發展,在形式上創新。當前,非遺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麵臨(lin) 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不破壞非遺生態的前提下實現創新發展成為(wei) 了重要的課題。近年來,我國文旅行業(ye) 積極探索,打造了“網上展館”“數字博物館”等新產(chan) 品,讓文化遺產(chan) 走出展館,走進千家萬(wan) 戶,成為(wei) 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ti)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中國旅遊日”不僅(jin) 承載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國家戰略,還展示了高質量發展的行業(ye) 成果,更包含著建設美好生活的百姓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