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積水潭”改稱“什刹海”之名探考_betway亚洲-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主頁 > 鄉(xiang) 土文化 > 鄉(xiang) 土文化 >

艾君:“積水潭”改稱“什刹海”之名探考

時間:2020-06-02 | 欄目:鄉(xiang) 土文化 | 點擊:次

從(cong) 元代漕運最大碼頭積水潭,到明清寺院、王府、商貿而聞名的“什刹海”,什刹海名稱起源之爭(zheng) -

 

【“北京文化”講座】:“北京文化”講座上一講裏,我們(men) 主要回望和思考了“北京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主要內(nei) 容和深刻內(nei) 涵”等話題。這一講裏艾君將與(yu) 廣大朋友一起回望和思考以下話題:老北京民間為(wei) 何說“北京城是漂來的”?運河北京段的水係為(wei) 何是由西北向東(dong) 南流呢?古老的“積水潭”為(wei) 何變名為(wei) “什刹海”呢?

      以下分五部分講述:

 

 

 

 

 

 


 

 

 

 

 

 

一,民間老話兒(er) 為(wei) 何說“北京城是漂來的”?二,北京城漕運水係,為(wei) 何由西北向東(dong) 南流?三,漕運碼頭“積水潭”明清後因何蕭條了?四,元代積水潭,因何後改名為(wei) “什刹海”?五,清後什刹海,如何調節通惠河漕運水源?(詳見2019《工會(hui) 博覽》雜誌8月中旬刊)

 

 

 

 

 

(四)

艾君:“積水潭”改稱“什刹海”之名探考

       從(cong) 元代漕運最大碼頭的積水潭,到明清寺院、王府、商貿而聞名的“什刹海”,什刹海名稱起源之爭(zheng) 有些什麽(me) 樣的緣由呢?

       當愚翁艾君翻閱資料可見,關(guan) 於(yu) 什刹海名稱起源之爭(zheng) ,今天,民俗界、史地界主要存在四種說法:

       一是認為(wei) 什刹海周圍過去曾有十座寺廟。即,廣化寺、火德真君廟(火神廟)、護國寺、保安寺、真武廟、白馬關(guan) 帝廟、佑聖寺、萬(wan) 寧寺、石湖寺、萬(wan) 嚴(yan) 寺。即為(wei) “十刹之海”。

       二是認為(wei) 什刹海附近過去曾有“九庵一廟”。即,廣化寺、 通明庵、豐(feng) 泰庵、槐寶庵、海潮庵、北極庵、 天壽庵、永泉庵、朝陽庵、太平庵。共十刹,所以稱“什刹之海”。

       三是認為(wei) 這裏水域分岔多,本名為(wei) “十汊海”,以後各地口語喊成”什刹海“。但清代名臣張之洞則稱它為(wei) “石鍤海”,鍤即閘,石鍤是指前海西口建有響閘。

       四是認為(wei)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這裏曾修了一個(ge) 大寺廟叫“什刹海寺”。該寺位於(yu) 德勝門內(nei) ,初名十刹海,近似佛“十善十惡”後改名什刹海。因這寺廟非常有名,逐漸變成了地名的代稱,大寺就叫“什刹海”

 

 

 

 

 

        愚翁艾君研讀以上四種觀點後認為(wei) ,有三種是與(yu) 寺廟相聯係。筆者比較讚成來源於(yu) “寺廟”說。無論是寺、廟、觀、庵都是宗教信仰修行的地方。關(guan) 於(yu) “石鍤”“十汊”之說,筆者考究似乎缺少科學依據,譬如,這裏如此多的寺廟,又這麽(me) 多的水,如果按照以水考究,也該有個(ge) 龍王廟,但此處並無記載和傳(chuan) 說。

        時至今日,數百年來,沒有文字記載,我們(men) 也很難找到一個(ge) 地名的確切出處。隻能從(cong) 民俗史地學和人類學去做些考究推理。

       目睹這片水域,仿佛看到往日的白蓮潭,看到元朝的積水潭,看到到明朝以後的什刹海……今天的地名,“積水潭”與(yu) “什刹海”兩(liang) 個(ge) 名稱同時存在著,隻不過積水潭僅(jin) 僅(jin) 成了西海的另一稱謂。這裏麵藏著一些什麽(me) 樣的曆史秘籍呢?必有其原因:以筆者考究認為(wei) ,“什刹海”之名字必定來自民間。如果是皇上金口玉言改名,那麽(me) ,往日積水潭之名不可能還會(hui) 保留。一個(ge) 地名是一個(ge) 地方的標識和文化符號,其在民間傳(chuan) 播的基礎,就是該地方頗具民間文化特色,形成了廣泛民間社會(hui) 認知性,而得以傳(chuan) 播開來。就像東(dong) 直門內(nei) 大街,因餐飲造成油泥而被民間稱為(wei) “鬼街”,後來覺得不雅而官方改為(wei) “簋街”的道理一樣。再譬如,網絡“光棍節”後被改成“購物節”等等。

       從(cong) 曆史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漕運渡口改到通州,什刹海湖麵漸漸縮減,成了風景區和居住區,隨著富貴人家紛紛遷住於(yu) 此,這裏成了周邊名人以及有錢人居住工作的鬧市商業(ye) 區,各種寺廟亦開始大修大建起來,說明貴族階層對宗教的依賴和迷信。以寺廟為(wei) 特色的佛教文化在這裏盛行,追求十全十美的良好願望在這裏發揚。另外,元、明、清許多達顯貴族都信仰佛家文化。據記載,到了明清時期,什刹海地區寺、廟、觀、庵星羅棋布,而今列名在側(ce) 的寺廟觀庵就有100多處,而以元朝名寺“廣化寺”為(wei) 代表的各種佛家的“寺廟庵”也達上百處。

       從(cong) 佛家的“寺廟庵”文化看,一般梵語指“刹”。刹,本身也是梵語專(zhuan) 指佛寺。而“什”其本意就是吉祥語和數詞,一般“什”是集體(ti) 的“十”,也有十倍的意思。《管子·立政》說,“十家為(wei) 什”。就是說眾(zhong) 多之意。

       所以,愚翁艾君認為(wei) ,“什刹海”這名來曆,沒有特別意義(yi) ,字義(yi) 就已表明這裏是有眾(zhong) 多寺廟地方。即,眾(zhong) 多寺院之海,就是什刹海。以上分析,我們(men) 可以看出:其一,明朝建國前,今天的前海、後海和西海以及附近水域,統稱“積水潭”,沒有“什刹海”之稱謂。其二,明朝以後,尤其遷都北京後,全國賢達貴人、佛教僧侶(lv) 紛遝而至,大建寺廟,一時間因梵刹林立,原積水潭“三海”,被民間俗稱“什刹海”,就是說是“古刹林立之海”,傳(chuan) 承至今。那時,什刹海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三個(ge) 水域及臨(lin) 近地區,與(yu) “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其三,明朝當德勝橋建成之後,橋將積水潭一分為(wei) 二,橋西北部分水麵稱為(wei) “積水潭”(又稱西海),橋東(dong) 的部分稱“什刹海”,包括“後海、前海”,前後海以銀錠橋為(wei) 界。這就是今天人們(men) 講起積水潭曆史時,經常看到這樣的官方標注:積水潭(今什刹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