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02 | 欄目:民族藝術 | 點擊:次
鎮海地處浙東(dong) 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曆史悠久,海洋文化、吳越文化、海防文化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傳(chuan) 承創新,孕育了其獨特的進取精神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民間繪畫就是其中一件閃亮的瑰寶。
在鎮海,民間繪畫作品往往是勞動人民創作的,主要表現為(wei) “五頭三教”,即民間的牆頭(含棟、梁、柱和屋脊)畫,床頭畫,灶頭畫,船頭畫,墳頭(莊)畫和廟會(hui) 、寺廟、道館以及其他宗教場所所需的繪畫。那麽(me) ,在鎮海,民間繪畫的現狀如何?至今有何發展?記者帶你一一了解。
黃公祠外牆殘留的祥雲(yun) 紋樣。
黃公祠中的《九老圖》。
曾經璀璨:古老壁畫正在消失
相傳(chuan) 唐代詩人白居易始創九老結社聚會(hui) 並賦詩記其事,流傳(chuan) 下來一幅繪此情景的名畫《九老圖》。後來《九老圖》專(zhuan) 門指代告老還鄉(xiang) 聚會(hui) 之典。在鎮海澥浦鎮十七房村的黃公祠內(nei) ,也繪有一幅《九老圖》,經寧波文物部門初步鑒定,圖成於(yu) 清末。
在當地村幹部戴列敏和澥浦鎮文化站副站長蔣勇的陪同下,記者有幸見到了這幅作品的真實麵目。經過歲月的打磨和時間的風化,如今,展示在世人眼前的是這幅畫作稍顯斑駁的模樣:九位或是頭束綸巾、或是戴著鬥笠、或是以簪綰發的白發老人,在山林間相會(hui) ,或是觀畫、或是討論,其中依稀可見點綴著象征長壽的蒼鬆、壽桃等。左上角附有“九老圖”三字,落款鈐印已不可見,故不知畫者何人。整幅畫作長約1.1米,高0.8米。
據村幹部戴列敏介紹,他幼年曾在黃公祠中讀書(shu) ,那時就能看到這幅壁畫。如今過去30餘(yu) 年,雖然顏料舊了,但可能是繪於(yu) 內(nei) 牆的緣故,避免了因風吹雨淋而遭破壞,相對保存完好,精美的畫作依稀可辨。這樣一幅牆繪在黃公祠內(nei) 並不突兀,因為(wei) 祠內(nei) 還有《虎撲圖》《龍噴鯉魚圖》等其他畫作,精細程度也不亞(ya) 於(yu) 《九老圖》,吸引許多愛好者駐足觀賞。
記者還發現,在黃公祠的門上,赫然畫著幾位麵目鮮明神態生動的門神,細看之後才知這幾幅畫作顏料較新,是近期的作品,並不在尋訪的範圍中。“在過去,民間繪畫的內(nei) 容也比較豐(feng) 富,民眾(zhong) 祈求平安,總是會(hui) 涉及神佛等形象。”蔣勇向記者解釋,隻是如今帶有諸位神佛形象的老民間畫作已很少見了。
一行人走出黃公祠,不經意間抬頭,發現祠堂的牆麵也有些“神秘”。原本是綠色的牆漆,已經有些剝落,露出了藏在裏麵的壁畫痕跡。
“這裏原本整麵牆上都是非常漂亮的祥雲(yun) ,金色的,也不知道是什麽(me) 時候畫的,後來因為(wei) 整修,才又塗上了新的顏料。”戴列敏補充,黃公祠是本地一座著名的祠堂,建於(yu) 宋朝,曾多次修複,追溯其外牆繪畫根源,知其者甚少。
據悉,目前保存良好的牆頭畫還有明清古建築群鄭氏十七房中的龍首鳳尾圖案畫,《薛仁貴征東(dong) 》等少數畫作,大部分作品,現已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