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羊大腦秋色》攝影:魏賀龍
我出生在羊大堖山下的一個小村莊,從記事起就經常看到高聳入雲的山峰,但直到12歲,老師讓同學們去羊大堖撿柴,我才第一次爬上去。之後的青少年時代,經常聽到老人們講羊大堖的故事,還多次去割過笆條、刨過藥材。參加工作後,還陪省、市來的朋友遊玩過幾次。不過,對羊大堖的印象僅停留在幹農活與遊玩,記憶是零碎的,理解是粗淺的,印象是模糊的,更沒有靜下心來,係統地思考和挖掘其蘊含的精髓。2022年春天,涉縣旅行社的李書龍打電話,說:“哥,你從小生活在羊大堖山下,對羊大堖有一定的了解,現在又有時間了,很多曆史性的東西不去發現、挖掘、整理,知情人會越來越少,難度越來越大,現在搜集比以後更容易。”幾句話,讓我動了心思:把羊大堖寫下來!也算為生於斯、衣於斯、食於斯、居於斯、長於斯的家鄉盡一點點綿薄之力。於是我查找了《涉縣地名誌》、《涉縣縣誌》、《涉縣寺廟》等資料,先後走訪了梯上村原支部書記付安平、現支部書記張保軍、村民張建華、趙文秀及岩上村楊張全、西泉村賈福用等,李書龍還聯係了山西省黎城縣、左權縣旅遊局搜集到大量資料。為在考察中能夠更形象、直觀、全麵地了解羊大堖的情況,在梯上村民張建華口述時,我還畫了一張羊大堖的草圖。2022年4月9日,我特邀了土生土長的梯上村原支書付安平當向導,與前川、樹嶼牧歌和攝影大家龍尚大山、筱靜及登山愛好者向日葵、王海葉一同實地考察,從上山到下山約十多個小時。了解到不少新內容,使掌握的材料更豐富,為進一步整理打下了基礎。因個人水平有限,我發現的廣度、挖掘的深度、理解的高度定有不少差距,對能否寫出其靈、其魂沒有底氣,但總算邁出了一步,希望為以後更好地挖掘、提升,宣傳這方勝地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底蘊恢宏羊大堖
羊大堖也稱楊道堖,位於涉縣城西北遼城鄉賈家莊村北、梯上村西,主峰海拔1,562.9米,係涉縣第一高峰,比泰山高30多米,曆來有“登上羊大堖,離天一的腦(的腦:涉縣方言,即腦袋、頭的意思)”之說。整座山為西北——東南走向,長約5公裏,麵積約30平方公裏。該山為河北省涉縣與山西省左權縣、山西省黎城縣之交界。“羊大堖”名稱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說姓楊的道人在此修煉,得道成仙,故叫楊道堖;另一說是修建聖水寺時,因山高坡陡,磚瓦運輸困難,村民們都為此發愁。晚上,鄰近幾個村的村民都做了一個同樣的夢,夢見自家的羊都背著磚瓦等建築材料兒往山上運。第二天早起,看到圈裏的羊都是大汗淋漓,山腳下堆放的建築材料一夜之間全部搬到山上了,故叫羊到堖;又說因此山險峻,通往山頂僅有的三條小道如羊腸一樣纖細彎曲,非常難走,所以叫羊道堖,後衍化為羊大堖。

《陡峭險峻的山路》攝影:魏賀龍
上羊大堖有三條主路,六條分路。河北方向一條主路,從縣城出發到石門村右拐沿石岩路,過石窯、郝家、韓家窯、蘇家莊後左拐,經西泉到梯上的臭水圪道村。三條分路:或從臭水圪道左上到常闖村後開始上山;或從臭水圪道左上常闖村下,再右走到扁擔闖村(現無人、僅有房址)上山;或從臭水圪道右行,過梯上左拐到閻鼻窪,從閻王鼻子尖上山。山西方向兩條主路,從清泉村開車直到南嶺或從清泉徒步走山路到菩薩岩。三條分路:或上南嶺村後右走可達八裏闖下,開始爬山;或左拐到菩薩岩,再走小路登山;或過菩薩岩沿新開路繞彎而行。不管走那條路都要經曆:道如腸、行如蟹、喘如牛、汗如雨。
羊大堖是一座佛教聖山。說起羊大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歧方會得道成仙的故事。據黎城縣誌記載,禪宗臨濟宗傳人的楊岐方會(公元992-1044年、一說原籍河北正定,又說原籍涉縣龍耳村),於北宋中葉在五台山受具足戒,沿太行南行,過遼山(今左權縣)隱遁於清泉村白岩山峰巔石洞。年複一年,群山為伴,鬆果為食,泉水解渴,須黃蓋頸,潛心悟道數十年,獨創楊岐派,成為佛教禪宗的“五家七宗”(五家,指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臨濟宗後又衍生出黃龍、楊歧兩派,與上述五家並稱“七宗”)之一。從此,羊大堖成為佛教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造就了楊歧方會、淨遇、秀峰、德明、萬方、光玉、瑞福、圓悟、修奇、韜光、靜公等一代又一代名僧,其中楊岐方會、圓悟、修奇三位大師影響最大。楊歧方會得道成仙後南行傳法,楊岐派弘法至今遠傳日本、朝鮮、韓國及東南亞。圓悟禪師乃德明禪師門徒,後傳法於江南天童寺一帶,是明朝崇禎年間名僧,著有《辟妄七書》和《辟妄三錄》。修奇禪師出家在東北,學道在四川,於民國三年隱遁於羊大堖,開辟誌公金頂䀝盧派道場。後有弟子遠居香港、新加坡弘法,今信徒多在中原地區。
去羊大堖大多要去聖水寺。聖水寺分上下兩院,上院叫聖水寺
,始建於北宋初年,海拔1500多米。四方形院落,坐北朝南,山門兩旁有鍾鼓樓各一座。正殿內立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三尊佛像,左陪殿立觀世音菩薩、金獅拜像,右陪殿立地藏王菩薩像。院內正中有一石甃地洞,約1米多寬,5米多深,向正殿基底延伸,後有石龕,立有神位。寺院右側建一方台,上立大小不一的石雕舍利塔三座,為和尚清晨練功強身、夜間觀星望月之地。寺院左側與後側有山泉汩汩入井,“聖水寺”因此而得名。更神奇的是,寺院內枯死30年的牡丹,在1996年突然重新開花,清香可人,據說與涉縣更樂一家寺院的牡丹同時開。除此之外,還有東天門(木鍁豁)、西天門(聖水寺西有一處天險)和南天門(又名八裏闖)三麵環衛,東天門可觀日出冉冉、西天門可賞月升月落、南天門可看雲霧悠悠。寺院後上方有一山洞——仙人洞,傳說就是楊歧方會修行和飛升之地。村人誤楊為道人,稱其為楊道人,今清泉村人仍流傳楊道人之說。後輩念其功德,將白岩山改成為楊岐山。稱悟道岩洞為仙人洞。

《航拍聖水寺》攝影:魏賀龍
聖水寺的下院叫天壇寺,位於清泉村東,從村後經過九十九道石階便可以進入寺內。碑文記載,天壇寺曾於康熙、乾隆、道光等時期重修和擴大規模,但到1999年大多數殿宇頹廢,僅存牆基和古碑數通。經過居士多方募化,重修正殿五間。正北為三聖殿,內塑阿彌陀、觀世音、大勢至三尊大佛。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題殿名“大雄寶殿”,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弘道大師愛新覺羅·恒鎮為寺題名“天壇寺”,並撰一聯:“寶界現莊嚴雲凝華宴,香台散曼陀開般若雨。”
在考察中了解到,羊大堖的寺院,特別是聖水寺,雖然修建在山西境內,但從興建到後來重修都是河北和山西兩省周邊的善男信女們共同捐款捐物完成的。
目前,在山西境內存有天壇寺、聖水庵、菩薩庵、聖水寺、仙人洞、塔窪寺等佛教古廟及古遺址十幾處。在河北境內有朱道岩、牛道岩、小毛岩等朱姓、牛姓、毛姓修道遺址。羊大堖現存有舊時塔林、碑碣,內容豐富,曆史悠久。石塔直通蒼穹,石雕佛像、花鳥栩栩如生;古碑碣有二十餘通,碑記齊全,有不少書文並存的碑碣,其中高漢雯作詩“送韜光大師說法還山十五韻”等為碑碣中之上品。
羊大堖寺廟眾多、名僧輩出,足以說明此地是一處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是一處可修成正果的佛教聖山,隻因年代久遠、地處偏僻、少有推介而默默無聞,遂成蒼山遺珠。
羊大堖是一座風景名山。去羊大堖可賞泰山之雄、華山之險、桂林之奇、峨媚之秀、村莊之樸。
說其雄:占地約30平方公裏,跨兩省三區三縣。比泰山高30多米,隻有站在三縣交界最高處,才知其雄壯宏偉。四周遠眺,奇峰聳峙龍騰虎躍,群山逶迤延綿不絕。近看溝底道路蜿蜒,村莊棋布,屋舍儼然。白天,可看到龍山電廠煙囪白氣嫋嫋,可聽到涉縣城火車汽笛聲聲,可觀賞漳河湯湯、波光粼粼;晚上,可觀漫天星河變幻,可賞縣城溢彩流光。難怪有人雲:一腳能踩三縣地,雙手可摘日月星。鬆柏倒掛山巍峨,高語恐驚天上人。
道其險:從河北方向來,或走抬頭隻見的一線天(常闖)、或四肢並用爬行的扁擔闖(扁擔闖村上的一條小道)、或戰戰兢兢登攀的閻鼻尖(閻鼻窪);從山西方向去,要走驚心九曲十八盤、銷魂壁掛隧道路、回首膽寒八裏闖、頭暈目眩仙人橋,每一步都怵目驚心。“登山中不敢回頭,下山時不敢抬頭”,真可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論其奇:座座山峰奇形怪狀,聳雲對峙。說上名的有龍頭峰、木鍁豁、仙婆峰、玉指峰、玉兔峰、老壽星峰、紅臉崖、百丈崖等,或丹崖峭壁高聳雲天,或崔嵬崢嶸如牆似屏,或巉岩嵯峨維妙維肖,真是“橫看成林側,高低各不同”。
賞其秀:羊大堖樹種繁多,植被茂密。特別在大集體時,還建有林場,安排專人植樹護林。春來桃花紅、杏花粉、李花白、連翹黃,芬芳襲人,沁人心脾!遇春雨,山下麥苗青青、桃花怒放,山頭白雪皚皚、耀眼茫茫,真是“一山有四季,三裏不同天”。至於夏季,氣候涼爽,植物盡綠,時有雲霧繚繞,如若仙境。秋天更為迷人,綠鬆柏、紅黃櫨、黃櫸樹等各種色彩紛呈,層林盡染。紅的真摯、熱烈,黃的透亮、爽心,綠得幹脆、悅目!紅中有黃,黃中有綠,多姿多彩,巧妙搭配,渾然一體,如詩如畫!冬天,卸了妝的羊大堖,或橫或豎或斜的山峰、山脊、山梁如強壯的肌腱,凹凸有致、線條清晰,天然一副水墨丹青。常有山泉水溢流崖壁上,冰淩倒掛,形態各異,悅人眼目;遇到特殊天氣,簇簇霧凇,妖嬈迷人;雪後,山頂白雪皚皚,長久不化,風景這邊獨好!
可以說,整座山就是立體的畫,四季的詩,將不同季節的遊人熏染得如醉如癡。

攝影:魏賀龍
羊大堖帶水字的地名很多:聖水寺、飲虎池、天池、小井棧、水泉窪、水洞、林場井等等。集體時代,周邊村幾萬隻羊夏天都要在山上“宿山”,就是因為氣候涼爽,水源充足。奇怪的是所有水源旱不涸澇不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因山中野生藥材較多,水中含有多種中藥成份及微量元素,清冽甘醇可口。
言其樸:羊大堖山下的村莊大多粗獷、簡約、古樸,尤其梯上、岩上兩個村最具特色。
梯上村是河北涉縣遼城鄉的一個地處深山的行政村,由梯上、常闖、北窪、大西溝、南架上、大南峧、臭水圪道等7個自然村組成。據《涉縣地名誌》記載,村人由清朝乾隆、道光年間相繼從河南林縣、河北涉縣更樂村和城裏等地遷來定居,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全村分布在方圓二十多裏的溝穀山梁,三戶一村、五戶一莊,房屋或建在山梁或藏在山凹,有“對麵聊家常、近身走半天”的說法。村內石頭街、石碾磨、土坯牆、石板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獨具特色。因1996年洪災嚴重,加之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等多種原因,2006年縣委、縣政府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將梯上村搬到原兵器工業部第六機械廠舊址。
岩上村位於羊大堖東部,是遼城鄉東泉村的一個自然村,與山西省左權縣一山之隔。境內有數十處古長城(屬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是趙國通往燕國的古棧道之一。有碑文記載,岩上村立於明朝前期,立村之初為李姓與樊姓,後有張姓、王姓陸續入住。《涉縣地名誌》記載,清末郝姓由本縣郝家村、楊姓從本縣更樂下南頭遷入。岩上村地處深山,植被茂密,景色怡人。原在石岩上建房立村,故叫“岩上”,後因交通不便遷至岩下,但村名未變。房屋院落多呈品字形,或依岩洞、或靠山體、或坐巨石而建,別具一格。村內參天古樹、石街、石碾、石磨、石橋、石井、石窖、石碓臼隨處可見,特色濃鬱。全村高考以來,培養了30多名大學生,占全村人數的五分之一還多。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6月10日中央電視台在第七頻道曾予以報道。
“地僻塵煙少,山深清夢多”。這些村莊保留著原始、古樸的山村麵貌,成為周邊遊客旅遊的目的地。難怪“驢友”吟道:遇樹有畫意,見石生詩情。相逢山村語,小住掃心塵。

攝影:魏賀龍
羊大堖是一座革命的紅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就設在羊大堖山腳下的麻田村。據上年紀的老人講,朱德、彭德懷、左權等指揮部人員利用此地山高林密、山勢險要的地利,在小背(羊大堖的一個地名)戰鬥生活了好長時間。八路軍兵工廠、服裝廠就隱蔽在聖水寺生產子彈、裁縫被服,為打擊日寇、鞏固根據地提供了保障。天壇寺是八路軍總部報社、書店所在地,為我黨宣傳抗日政策、發動廣大群眾、鼓舞軍民抗戰做出巨大貢獻。著名作家、山藥蛋派鼻祖趙樹理在這裏創作了著名的小說《小二黑結婚》。
考察中,我們還了解到山下的村民在抗擊日寇的感人事跡。由於羊大堖周邊村的群眾基礎好,抗日戰爭時期,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曾帶五大隊來到岩上村墾荒種田,村東山頂老祖廟和龍寺腦曾是司令部辦公場所。一二九師政治部主任黃鎮率人進駐常闖村,白天在張乃朝家辦公,晚上去趙毛旦家睡覺,在常闖村工作戰鬥達兩個多月。常闖村現任支部書記張保軍的九爺爺張九成,18歲參加了八路軍,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後曾任東北某軍區司令員,在東北成家,生有一男一女。早年回來探親時把警衛連留在縣城,後級別達中央委員。日寇大“掃蕩”時,大西溝村楊榜蘭與村民們躲在一個山洞裏被日寇發現,為保護鄉親他隻身主動鑽出來,帶著日寇走到老虎棧的懸崖絕壁上,乘鬼子不備,抱著一個鬼子跳下山崖。所幸,鬼子摔死了,他被樹枝掛住,雖然受傷,但活了下來,一直活到七十多歲。西泉村田玉聰與村長賈奮竹躲進後西溝岩(又名窟窿岩),看到兩名日寇搜山,便靈機一動,在一處日寇必經的懸崖小道上支上了一塊懸空石板。果然,兩名日寇一腳踩空,摔死在山下,當年被評為“殺敵英雄。”岩上村有四名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其中兩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一名在抗美援朝中壯烈。村民楊花廷經多層選拔成為劉伯承師長的警衛員,參加過解放太原戰爭,立過軍功。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羊大堖周圍村莊“戶戶有青壯參軍,村村有支前小隊”,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貢獻。因此,羊大堖是一座革命之山、紅色之山。
羊大堖是一座物產豐富的寶山。此地植被茂密,據統計,各類樹木200餘種,有櫟、椿、槐、橡、鬆、柏等樹木,間生荊條、酸棗、葛、藤等灌木。山上長滿了各種中藥材,據河北中藥材第十六小組實地普查,羊大堖現有連翹、黃芪、黃精、黨參、柴胡及世界瀕危二級保護植物太行花等上千種中藥材,常用藥材達200多種。2010年11月14日,涉縣原衛生局局長付正良帶領普查小組在山中發現了野生黃芪群,其中一株頭直徑達25厘米,根徑長2.45米,村民戲稱“比姚明高,比海碗粗”,堪稱野生“黃芪王”。中國中醫藥報配圖、中國新聞網在2011年1月13日以河北發現巨型野生“黃芪王”、河北新聞網2012年6月26日以河北邯鄲發現超級野生“黃芪王”為題作了報道。核桃、花椒、柿樹加上漫山遍野的野生連翹,增加了村民收入,村裏人都說羊大堖是一座“寶山”。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動物們生活的天堂,各種動物達150餘種。天上飛的有雕、鷹、鷂等鳥類,地上跑的有虎、豹、狼、狐狸、野雞、野兔、野豬、野羊、鹿及蟒蛇等動物族群。據向導付安平介紹,此山還有礦產,有一處叫銀窯背的地方有銀礦,小毛岩附近還有鐵礦、金礦。東部山腳裸露著大麵積紫紅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達90%以上,為建材優質原料。

《壽星峰》攝影:魏賀龍
羊大堖是一座詭異的神秘之山。在羊大堖下的村莊裏到現在還流傳著許多悠久而神秘的傳說,雖近怪異,亦足見人心向善,民風淳厚。除楊歧方會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外,還有仙婆山(俗稱老婆山)降虎妖安黎民、玉兔戀景、老壽星獻桃、玉指峰鎮魔、轉山迷魂、仙人洞迷霧驅日寇、鐵拐李與朱砂洞、和尚與老虎等傳說,給羊大堖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抗戰時期,村民躲到仙人洞中祈求仙人保祐。就在剛聽到鬼子嘰裏咕嚕的聲音時,洞外突然濃霧四起,鬼子分不清東西南北,一下子暈頭轉向,隻得狼狽回返!鬼子走後沒多久,便雲開日出。
長期生活在此地的人們知道聖水寺周圍草木神聖、不可妄動。某村某人(真實故事隱去姓名)在聖水寺周邊幹農活,下工後隨手砍了三四十根椽,賣了幾十塊錢藏到裝米的瓦缸裏,沒想到過節時點的蠟燒掉了蓋子,把瓦缸裏的錢和米全燒光了,還得了一場病,後去聖水寺燒香祈禱才平安無事。
離羊大堖不遠的某村有一位村民(真人真事隱去姓名),他目不識丁,終身未娶,少年得祖傳醫術,常常利用空閑上山采藥,回來自行炮製。遇到村民有個頭痛腦熱的號脈後,把自己炮製的藥給村民吃,很快就好,分文不取,周圍十裏八鄉找他看病人的人很多。1988年春夏之際,本村一婦女左腰間得了“帶狀皰疹”,疼痛難忍,本著試試看的想法回家找他治療。隻見他從缸裏舀了一碗水,先喝一口漱了漱口,爾後伸出右手中指,一邊指著得病的地方比劃著畫圓圈,一邊嘴裏嘟嘟囔囔地念叨著什麽,念完後喝一口碗裏的水,噗、噗、噗,噴到病灶上,連續三次後便讓回家。如此一天兩次,三天後痊愈(真人真事)。此人直到2010年81歲去世,周邊村的人都知道他做了一輩子好事。
岩上村現在還有兩位收毒奇人叫楊小考、楊榜付,是民間外傷收毒法楊維新祖傳第六代傳承人,遇三鄉五裏有人被蛇、蠍、蜂所傷,便用祖傳收毒法免費治療,很快就好,為鄉親鄰裏提供了很多方便。2018年7月份,山西麻田鎮窯底村素英被蛇咬傷,在北京找專家都沒辦法治了,隻好回家。回來後,得知岩上村楊榜付治療蛇咬傷有祖傳秘法,便找到岩上村,經楊榜付二十多天治療,痊愈回家。
羊大堖樸實厚重、恢宏大氣的底蘊孕育了周邊一代又一代人們蕙心紈質的品德、百折不撓的鬥誌、容納百川的氣度、徇國忘我的情懷、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八百裏太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涉縣老區一座高聳的豐碑。如有仁人誌士能繼續挖掘其內涵並發揚光大,必將對涉縣的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人文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拭目以待!
附傳說搜集故事:
一、
仙婆(俗稱老婆山)降虎妖的傳說
傳說上古時期羊大堖水泉窪(地名)附近有一頭虎妖,經常興風作浪,禍害山下百姓。玉帝得知後,派大仙女、二仙女下界除妖。兩位仙女與虎妖大戰三百回合後,虎妖自知不敵,甘願臣服。但兩位仙女擔心老虎妖性複發,各吹一口仙氣化成自己的模樣鎮守在老虎不遠的地方,自己回天宮複命,從此人間太平。現在遊人從很遠的西泉橋上就可以看到大仙婆山(大老婆山)、二仙婆山(二老婆山)及對麵的老虎棧。
二、
玉兔下凡羊大堖的傳說
從聖水寺抬頭東望,可看到木鍁豁西南方一座山如一隻玉兔抬頭望天。傳說,玉兔乘嫦娥睡著,偷偷跑到人間,到羊大堖時看到多靈藥靈草很多,而且風景如畫,便流連忘返。嫦娥醒來,不見玉兔,在月宮大喝一聲:“孽畜,還不快快歸來”!玉兔貪戀此地匆忙間靈機一動,拔下一根兔毛變幻成自己身形占住此地,飛天而去。
三、
老壽星獻桃的傳說
據記載,老壽星生於公元前770年,東周時衛煙城(今濮陽縣徐鎮)一姓徐的貧苦人家,頭、身、腿三部分長短相等,加之排行第三、故名三亭,相傳為南極壽星降生。他平時樂善好施,廣恤貧苦,且總不被人知,又行蹤飄忽,人皆稱之為神。傳說有一天老壽星走到羊大堖一座山頭上,左右觀看,看到此處山脈龍騰虎躍、氣勢磅礴,山下生活的人們淳樸、善良,想著給此風水寶地留下點福澤。於是,便把手中的仙桃核丟到山上,之後又隨手薅下一根胡須,化作自己的樣子留在了山峰上。現在從扁擔闖村抬頭往上看,就好象老壽星腳踏祥雲而來,身、頭、須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聖水寺旁有個地方叫桃窪,那裏及周邊村莊有著悠久種桃樹的曆史,而且味道鮮美,據說就是老壽星留下的。所以梯上村長壽的人很多,有:“人過七十是小事,活過八十是常事,九十上百不是事”的說法。據了解,梯上村最長壽的是付國英,活了109歲。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40餘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18名,90歲以上的5名。好幾位80多歲的老人耳不聾、眼不花、精神矍鑠,都說與老壽星在此保祐和他贈送的仙桃密不可分。
四、
仙人洞迷霧驅日寇的傳說
梯上村大西溝上有一仙人洞,洞長約百米,寬窄不一,最寬處約十多米,最窄處側身才能擠過去。洞內鍾乳奇觀,令人讚歎!更主要的是洞內仙人十分靈驗。現在活著的老人親身經曆說,日寇掃蕩時,村民躲避洞中祈求仙人保祐,當剛聽到鬼子嘰裏咕嚕的聲音時,外麵突然濃霧四起,鬼子一下子分不清東西南北,暈頭轉向,隻得狼狽回返!鬼子走後沒多久,便雲開日出,村民得以平安。
五、
鐵拐李與朱砂洞
相傳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常背的兩個大葫蘆裏裝有神藥,安神定眩,藥到病除,據說那藥就來自羊大堖。一天,鐵拐李感覺非常煩悶,無法排解,自己被百姓捧為仙人,卻不能治百姓病痛。於是,便入山尋藥。一天走到羊大堖,正茫然,忽聞喜鵲啼叫,抬眼望喜鵲鳴叫處,紫雲氤氳,甚奇。攀壁見一洞,進入洞內,見洞壁朱色岩石,細心觀摩。不經意間,他用食指摩擦洞壁岩石,將赤色的粉末送入口中品嚐,忽然覺得心安神寧。驚詫中,他意識到這就是要找的神藥,後通過多次驗證,果有神效,這就是具有安神定暈功能的朱砂。後來,他又研製出不同的配劑,製成適宜於男女的丹藥,並將配藥的方法及采藥的山洞告知弟子及百姓。從此,來聖水寺拜佛的善男信女拜佛求吉祥,取聖水,采朱砂去百災。
六、
和尚與老虎的傳說
聖水寺不遠處有明月池。池不大,水清甘甜,常年不盈不涸,飛禽虎鹿共飲之。突然,幾天晚上夜深人靜時,山門傳來不斷的嘶嘶聲,寺裏的和尚誰也沒在意。一天晚上明月高照,嘶嘶聲又響起來了。住持派一個小和尚去察看,愣頭愣腦小和尚剛走到大門,就聽到低沉瘮人的虎吼。小和尚借月光從門縫一看,隻見一頭斑斕白額虎擋在大門外頭。小和尚嚇得慌不擇路,跌跌撞撞跑回去告訴住持。住持同小和尚一起回到大門前。此時,老虎好像有靈感,把虎掌扣在門縫處。住持仔細一看,恍然大悟,原來老虎掌上有一根刺,來佛門求助。於是,借著月光順手給老虎拔了刺。老虎似通人性,地上一爬,低吼三聲離去。
七、
玉指峰鎮蟒怪的傳說
沿羊大堖山脈延伸不遠有座山叫黑山尖,山上住著一條蟒怪,常常噴雲吐霧讓人分不清南北,或口吹狂風肆虐地裏莊稼,或變為人形騙吃童男童女。山下村民深受其害,隻好遷徙它處。玉帝得知後,便派觀音菩薩降妖除害。觀音菩薩到此後,隨手拔下頭上的一根簪子,一甩就把蟒怪的頭釘在黑山尖。可蟒尾還在不停的甩動,觀音菩薩又從寶瓶的柳枝上揪下一片柳葉吹了一口氣變幻成玉指釘住了蟒尾,從此風平浪靜。人們為頌揚觀音菩薩的功德,便在聖水寺的陪殿裏塑了觀音菩薩像供後人跪拜。到常闖村看對麵山峰就像象一根指頭,就是玉指峰。釘在黑山尖的鐵橛子,現在也還可以看到。
八、轉山迷魂的傳說
轉山在常闖村右上方,上小井棧向左便可看到。轉山上有蛇洞,生活著一條頭有碗口粗、長有一丈多的蟒蛇(梯上村多人多次看到)。傳說,蟒蛇受聖水寺菩薩點化在轉山修練,並讓蟒蛇用法力檢驗拜佛之人是否真誠。因此,凡去聖水寺拜佛路過此地,真心實意的平安無事,虛情假意的會在此迷路,半天轉不出來,所以叫轉山。因此,當村人事有不明、發生爭執時常發誓說:要不信,咱去轉山走一趟,看看誰真誰假!
九、皇墳的傳說
皇墳位於岩上村。傳說明末後期李自成在岩上村招兵買馬,積草囤糧。起義後李自成、李思成、樊大成、樊二成等率兵外出征戰,多年未歸。李自成之妻獨自生活,後自籌銀兩,組織人力修建了岩坡路。死後,村人找了一塊風水寶地以皇後之禮埋葬。所以,現在岩上村有皇墳的地名和傳說。
十、
魯班幫修聖水寺的傳說
傳說 ,興建聖水寺時,每到夜深人靜,聖水寺右後上方的紅崖上就會傳來“叮叮當當、叮叮當當”開鑿石頭的聲音,到黎明雞叫便消失了。有幾個膽大、好奇的人晚上聽到聲音便偷偷去查看,結果到那裏後卻什麽也看不到,什麽也聽不到,可一回到寺裏那地方又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音。而且還發現,第一天傍晚留下沒有完鑿完的石頭,第二天早上都完工了,人們特別驚奇!有一天,去化緣的主持回來後,人們便把情況說給了主持。主持微微一笑說:魯班爺幫忙哩!便不再言語。這種情況一直到寺廟建成。這個傳說真假不知,但離此不遠,西泉村東三層堖的一個石窟裏,實實在在雕刻有三尊佛像,傳說是魯班雕刻的。
十一、朱砂洞的傳說
北宋年間,穆桂英率大軍駐紮在此。為給受傷的士兵治病,她派人四處尋藥,終於發現半山腰的山洞中有大量朱砂,但是無法取下來,相傳是有位神仙在此保護著。時隔不久,朱砂被南蠻發現,運用妖法將朱砂采走。很快,此洞被外人所知,於是就不斷有人來此,運走紅色的粉末,用作塗料或顏料。久而久之,洞中隻有少許粉末存在,朱砂盡無,現存遺址一處。
十二、山神廟的傳說
羊大堖的山神廟在南嶺上,非常靈驗,在羊大堖周圍看不到豹子,據說與其有關。相傳在很久以前,羊大堖有很多豹子,有外地人來羊大堖準備用藥毒死它們,以取其皮毛,換些錢財。有好心的老漢見此情況,於心不忍,便想辦法解救這些生靈。情急之下,老漢來到山神廟,跪下向山神禱告,說:“現在有人要害死豹子,如果山神有靈,請保佑豹子,讓它們趕快離開,慢了就要大禍臨頭。”說來也怪,自此之後,周圍再也沒有見到豹子的蹤跡。當然,外地人也莫名其妙,空手而歸。
十三、黑龍洞的傳說
黑龍洞位於南嶺下一裏之遙,傳說是人們祈雨的地方。當遇到天旱,人們就站在山上用一把幹草從山上伸下來,如果在洞口點著,即證明無雨;如果點不著,三天以內必下雨。這是一種迷信說法,當然也是人們急於求雨,迫切希望降雨的一種舉動和心態。其實,從科學角度講,幹草本身是有潮氣的,如果點不著,說明洞內有潮氣,可能要下雨;如果點著,說明空氣幹燥、少雨,這是科學原理被集體的無意識迷信化了。
十四、躲兵寨、碾米臼的傳說
在正對清泉村的山峰之上,陽涉鐵路對過,有一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視野開闊的地帶,人稱“躲兵寨”。傳說,在過去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外出尋找最佳躲藏地點。一天,有人沿著崎嶇不平的小路砍開荊棘,掀開亂草上去,眼前豁然開朗。這裏進可攻、退可守,在當時條件下,稍加修整改造,便成為人們躲避戰亂的理想場所。如今,這裏成為人們極目遠眺、修身養性的好去處。在那裏可以看見山西省清泉、麻田及河北省涉縣等地的多條公路。
而在躲兵寨有一件碾米的石具,傳說是宋代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時,大部隊駐紮在此,用石頭鑿的一個碾米的石具,供人馬碾米之用,部隊走時留了下來。久而久之,每到躲避戰亂時人們也用此碾米。這個米臼曆經風雨,見證了不同曆史時代的滄桑。
十五、菩薩庵飛來石傳說
菩薩庵位於羊大堖的山腰,海拔1200米左右,背靠青山,麵朝漳水,蒼鬆環繞,鬱鬱蔥蔥。有金代泰和二年(1202年)《重修誌記》碑可考,這裏是德明和尚的悟道場所。庵內現存樓殿五間,東西南轉角樓各五間,還有碑記七通。樓殿下有水閣,閣中有一眼泉井,清冽甘甜,不涸不溢,可供400人飲用,有飲泉水、治百病的說法。菩薩庵中的一大奇觀為院中的飛來石。這塊巨石於1983年7月15日憑空飛來,穿過正殿屋脊後,掉入院中。奇就奇在門框等處都
不能使石頭飛出,沒有砸壞任何東西,隻在院內砸了一個坑,憑空增添了一處景觀。2000年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常仁弘道大師考察時,心有感發,揮毫題寫“飛來石”。
十六、
聖水庵雷公井的傳說
聖水庵位於塔凹朝陽洞下,因庵邊有一眼泉井,取名聖水庵。現有南北大殿,東西廊房。大殿內塑有一佛、二菩薩、十二圓覺、十六羅漢。雷公井位於聖水庵旁,井中套井,井裏有井,且分上下兩階,並且在井下有婉蜓曲折之勢。相傳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通常會響雷,在雷響之後,如果你所居住的地方有水,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可找出泉水。通常情況下,井中泉水保持滿井,如果遇到特別幹旱的年景,泉水會順著東北方向流去,人們隻有下到井底才可觀賞到這一奇觀。
十七、
水洞的傳說
水洞(地名)是羊大堖最神奇的地方之一,地處羊大堖主峰北側,牛鼻岩左上方,口大裏小,深約五、六米,高約兩米,麵積約十五六平米。洞底有左右兩個小洞,一深一淺,其中一小洞長年流水。
開國元帥彭德懷曾經在此避難,常闖村趙金虎,曾經冒著生命危險,每天夜裏為首長送飯。
對水洞的傳說很多:一說裏邊住著一條龍,是龍王洞府,可行雲布雨;一說裏邊住著一條蟒(付安平等多人多次見到過),有人說頭如碗口大,長約一丈多;有人說象布袋那麽粗,有十幾丈長;又說裏邊住著別的神仙。龍和神仙沒有人見過,但付安平等多人多次在水洞周圍多次看到蟒蛇出入。除此外,水洞有兩奇卻都是大家公認的:第一奇是,水洞裏有一水坑,一年四季不涸不盈,喝了可以治肚痛。如果清理水坑裏的淤泥,水馬上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不知道去了哪裏。如果把淤泥再填上,水馬上就滿了。第二奇是,幹旱求雨,百求百應。凡遇旱年,村裏隻要有三個德高望重的男人去求雨,三天之內,必然下雨。去時帶上香、紙、供品、鞭炮及一個小空瓶。到那裏後,先點上香、擺上供品、燒了紙,三人一齊跪下磕頭並訴說求雨之事。之後帶上灌滿水的小瓶回返,沿途其中兩個人不能說話。回來後找一空閑之屋供上龍王神位,並把帶回的瓶水一起供起來,三天之內必降雨。降雨後還要再上供、燒香、放鞭炮。據多次參與過這項活動的張建華(小名乃蛋)講,從祖輩到他這一輩,都十分靈驗。
十八、龍珠懸棺之謎
羊大堖山下梯上村所轄自然村臭水圪道村下,有一塊風水寶地,叫二龍戲珠的地方。二龍是指從常闖、扁擔闖溝及梯上村溝裏流下的水。珠是指這兩條溝交匯處突兀出來的一塊不規則的巨石,大約三四百平米,高約兩三丈。巨石的最前邊有一石岩,離溝底丈許,麵積如床。梯上村四五十以上年紀的人都知道,不知道何處何月何人,把一口棺材放在哪裏,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那口棺材突然不知去向,成為未解之謎。
十九、葦水堖懸棺之謎。
遼城鄉西泉村四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村斜對麵西北方的葦水堖半山崖上,有一口棺材,從遠處看像一個小匣子。不知道什麽人、什麽時候放上去的。隻是每年清明節前後,村人都會看到村後石橋前一堆堆燒紙的痕跡。大約九十年代人們發現棺材突然就沒有了,成為村裏的一大謎而流傳至今。
二十、黑山尖夜觀北京城傳說
傳說羊大堖山下不遠的蘇家莊村西北方有一座大山叫黑山尖,是一座有靈氣的山,可出三鬥三升芝麻官。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晚上子時,站到山頂上,可以看到北京城的夜景,街道旁的房屋、晃動的人影、閃爍的燈光如在眼前。不知道什麽時候南蠻來了不少人,在山上放了上千隻羊,以此為掩護在山上生活了三年多,釘了三根鐵橛子破了此風水。從此,夜觀北京城的景象就消失了。傳說不知道真假,鐵橛子卻是真的。據蘇家莊村村民蘇成所等講,他們多次看到鐵橛子,一個在山頂的石頭縫裏、一個在山頂右下偏西的石頭縫裏,用手可以晃動,隻是無法取出。
二十一、岩窪溝的傳說
為解決梯上村行路難問題,1981年梯上村民在村支書付忠新、民兵連長付安平的帶領下開山修路,可修到岩窪溝路段時遇到了幾塊巨石,連續兩次所有裝好炸藥的炮都炸不響。村裏一位有經驗的老人出主意,讓村裏人在岩窪溝燒香上供祈禱,並建議不要炸其中的兩塊巨石,券一小石橋通過。無可奈何之下,人們隻好照辦,第二天,修路回歸正常。現在去梯上村路過岩窪溝時,會看到兩塊巨石邊有一座小石橋。
二十二、葦水堖龍王廟的傳說
遼城鄉西泉村斜對麵西北方的委子水堖(
主山名叫黑陽山)的半山崖有一座龍王廟,據碑文記載:明成化年間已有草廟一座,供龍公、龍母二位之神,後曆經多次重修至今。據梯上村民張建華、西泉村上年紀的人說,此廟十分靈驗。梯上有七個自然村組成,有一年大旱,梯上村準備去求雨,可聯係常闖、臭水圪道和西泉時,他們都沒有這個想法。無奈之下,梯上、閻鼻窪、大西溝、大南峧幾個村便聯合去葦水堖龍王廟求雨,回來後沒多長時間,便下了一場透雨,可沒有去的幾個村卻滴雨未下。石窯村一個財主也去求雨,可三天了沒有下雨,財主拿著算盤去和龍王爺算帳。第二天,他家一道溝的土地全部衝毀。嚇得他馬上去龍王廟禱告,後才平安無事。有一天,西泉村財主付子房的老婆做了一個夢:夢到龍王爺說,葦水堖半崖上一口懸棺,壞了風水要搬家需借他家的騾馬。第二天早起到圈裏查看,發現所有騾馬全是大汗淋漓。又找人去原龍王廟的地方看,發現原有房屋已拆倒,物料已搬到現在廟的位置。可這個地方一是沒有土,二是沒有水,怎麽蓋廟啊?當天晚上,村裏一個德高望眾的人又做了一下夢:夢到龍王告訴他,用刀可劈出水,用劍可插出土,並指給他具體位置。第二天,他找一把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夢中龍王爺指定的位置找水,結果一劍下去,泉水噴湧而出。龍王廟右對麵崖下可以看到就是“刀劈泉”,用劍插的地方的土正好蓋了三間房。
後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關於羊大堖的材料初步成型。盡管好多地方因不盡人意而忐忑不安,但總算邁出了蹣跚的第一步。在寫作的過程中有不少熱心的領導、朋友給予我大力的鼓勵和支持,我們深表感謝!除前言中提到的朋友外,另有張華平、李俊國、董全順、師美素、楊少雄、江吉雲、呂常明、牛真良、王瑜等等,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並修改了許多不恰當的地方,特別是呂常明同誌從框架結構到句子的語法、從如何準確表述到標點符號的精準運用等不厭其煩,修改了好幾次。他一絲不苟的態度,讓我十分敬佩!同時,還有不少人,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線索,但因時間倉促沒有更深的去了解。如梯上村民張建華提供:他大叔叔叫張土成,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參軍,立下戰功,解放後在上海參加工作,前十幾年還回來探親。西泉董全順提供:西泉村對麵的葦水堖上有“懸棺”及村後小石橋發生的神秘故事等等。
對於曆史綿長,人文厚重的羊大堖,我們的拙作淺白而粗糙,盼望更多的高人同好從不同的視角去作更全麵、更深入的探索與發現,讓羊大堖這顆八百裏太行中璀璨的明珠發揚光大,為涉縣的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人文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眷戀著!祈盼著......